数智化时代,卷土重来的低代码开发(“低代码开发”会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理想选择吗)

  市场需求暴增

  低代码开发平台(LCDP)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编程语言和工具,与先前的开发环境类似,早期低代码开发平台基于模型驱动,后期逐渐演进为数据驱动,并创建了自动代码生成和可视化编程的原理。2014年,由著名的研究机构Forrester正式提出低代码开发的概念。

  2019年底,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认为:国内低代码领域尚处于早期,市场未来需求将出现暴增。随着低代码应用场景不断拓宽,2020年会有更多企业或企业信息化服务提供商将采用技术门槛更低、开发效率更高的低代码开发平台,为自己量身定做企业核心系统以满足个性化的企业管理需求。

  据相关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到2025年低代码市场产值将达300-500亿美元。目前国外主流技术厂商,已经纷纷入局,而国内低代码市场发展热度远比国通高,目前主打“低代码”的厂商便达30家以上,其中一大部分是行业软件厂商,并借此机会转型为低代码平台提供商。

数智化时代,卷土重来的低代码开发(“低代码开发”会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理想选择吗)

  数字化转型的助推器

  低代码指的是无需编码(0代码)或通过少量代码就可以快速生成应用程序的开发。在云原生技术大趋势下,在低代码和零代码的推动下,提倡人人都是开发者,可让物联网的生态越来越繁荣。

  当下数字化应用步入深水区,随着AIoT技术应用的逐步深入,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往往面临着定制化需求多、对研发人员能力要求高、开发技术链复杂、项目知识产权缺乏保护等诸多问题。现今物联网应用创新当前面临着四大挑战:(1)场景、硬件、软件碎片化;(2)开发门槛高;(3)AIoT生态弱;(4)开发周期长。不少领先的企业如阿里等,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积木式开发,积木式开发,推出HaaS物联网设备,云端一体,通过软件积木,硬件积木,通过低代码开发框架,采用Python或 JavaScript进行物联网项目的快速开发。

  海康威视认为,数字化转型更多的是由业务部门来主导,业务部门推动的数字化转型,需要能够快速的落地、见效、迭代,低代码引擎能够帮助企业快速进行服务。Gartner预测,2021年市场对于应用开发的需求将5 倍于IT公司的产能。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低代码开发是目前最可行的解决方案。除了满足基础产能,还能跟其他数据工具结合,解决应用开发的效率和质量问题。到2024年,75%的软件将使用低代码开发平台进行开发。随着AI、IoT等新技术的发展,AIoT软件开发的难度大大提升,低代码平台正在改变软件的开发方式,有效降低开发门槛。

  华为低代码资深技术专家、低代码一体化编排平台GDE架构师周明旺指出,低代码平台对于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有四大好处。第一,低代码开发降低了编程的门槛,没有任何编程经验的业务人员只需经过简单培训即能上手使用;第二,低代码平台的一体化编排能力,极大加速了相应业务场景的开发进程,节省了大量开发时间;第三,对于开发完后的应用,低代码平台可提供测试、部署、发布以及维护等一站式服务;第四,所有开发成功的应用是可复制的,业务人员可以将稳定、高效的应用快速分享至其他业务场景或部门,实现批量化增效。

  在各行各业进入到AIoT时代后,设备商或解决方案供应商已经无法承受场景的碎片化需求的压力,近年来也在通过推出开放平台或者建设生态的模式来缓解,其本质是希望更懂行业深度需求的应用开发商可以成为行业开拓的合作伙伴,而低代码开发平台的意义也如出一辙。

  网易数帆轻舟低代码平台负责人严跃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低代码的终极目标是让懂业务的人自己主动上来开发系统,当平台的易用性更好,业务人员接受度更高,软件的生产就不仅仅在开发部门中实现。”

  目前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技术一样,低代码开发平台在落地中仍然有不少的挑战,在华为华为云社区的《HDC.Cloud2021|低代码:正在改变软件的开发方式》一文中指出,低代码平台虽然在快速发展,但对主要的平台来说,当前一些问题和挑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一是低代码与零代码的选择问题,两者虽然均为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开发方式,但两者在使用场景、开发人员、性能要求有着不同的需求,同时既要保证灵活易用,又要兼顾专业性,对一个平台的设计而言挑战性较大;

  二是低代码平台需要跟其它的业务系统进行连接,存在对接协议繁杂、数据接入复杂等问题;

  三是低代码开发平台对于新技术的跟进与支持。在数字化时代,技术日新月异,如果没有一定的技术支持,难以跟进新技术演进的步伐。

  这场疫情无疑已经给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加入了催化剂,使得国内数字化进程得以高速演进。目前低代码开发平台在国内发展或许仍然需要段时间,但其优势显著,随着数字化的加速,未来不可估量。

  (本文部分资料来自CSDN、轻流)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公众号
公众号
在线咨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