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率不到5%,低代码怎么就不受企业待见(渗透代码什么意思)
过去20年间,互联网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拐点,作为互联网产业的基础,程序员自然吃到了这波时代的红利。
很多人想要“转成码农”也就变成了一个大势所趋,然而,随着去年互联网寒冬的到来,开源节流几乎一下子成为全球互联网厂商的共同应对措施。
可以说,随着互联网泡沫被戳破,各种薪酬神话伴随着这一波寒冬的到来纷纷下场,很多程序员瞬间丢掉工作。
尽管如此,依旧抵挡不了大部分人仍挤破了头想进入互联网行业,毕竟数字化转型需要的人才是刚需,而程序员尽管神话不在,对比落魄的其他线下产业或是服务业,依旧属于“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真实的情况是企业很难招揽到自己需要的数字化人才,而对专业程序员的需求其实一直是火热的,只是真正专业的程序员太少,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自然造成了商界这种矛盾的现状。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稳定地产出程序,又降低对专业人士的需求呢?或者说,有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工厂,能够批量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程序,又大幅降低人力需求,提高效率呢?
这种看似既要又要的矛盾现状,其实还真有一种解决办法,那就是这几年火热的“低代码”概念。
只需要少量代码、甚至无需代码即可完成开发工作,这是许多低代码平台描绘给用户的美好图景,降低对专业开发者的依赖,做程序工厂的流水线,稳定高质量地产出程序,厂商也无需聘用高薪酬地程序员。而事实上,全球的权威咨询机构Gartner 统计,当前,国内LCAP(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渗透率也尚且不足 5%。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低代码描绘的图景如此美妙,又契合企业的需求,为何那么多企业用户都不买账呢?
据这次统计给出的主要分析, 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是供应端,由于部分行业的场景复杂,表单驱动型和基于 BPM 的低代码产品不能够满足要求,部分企业和合作伙伴进行尝试以后,在不能够减少工作量和提高效率后直接放弃,给市场造成了一种印象说低代码不适合制作复杂场景,从而让低代码市场信心遭受打击。
事实上,目前的低代码市场中,除了 iVX 拥有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以“模型驱动”为基础,能够支持足够复杂和开放的使用场景外,大部分的低代码厂商能满足的需求仅限于表单和BPM、BI 等较低技术需求的“标准表单”,甚至大多还是基于“表单驱动”这种较为原始简单的载体。
国外比较成熟的低代码厂商如 Outsystems 和 Mendix 都是以“模型驱动”为载体,才得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当然,不是说“表单驱动”没有竞争力,只是在可见的将来,“模型驱动”显然代表着未来的方向。
另外,低代码作为隐性需求,现在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必需性。只有当企业遇到业务快速调整的需求时,才会提出敏捷系统的要求。
总结来看,目前的低代码市场仍然没有迎来足够爆发增长的时机,众多低代码厂商仍需磨砺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