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公共危机,如何形成强大社会合力?健全这个体系至关重要(应对公共危机的措施)
当公共危机发生时,单纯依赖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可能存在效率低下、行政成本高昂的问题,很难形成快速、高效、协调的应急机制。因此,加强社会动员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只有建立完善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增强平战转化能力,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灾水平,最终才能形成共同应对危机的强大社会合力。
疫情防控过程中社会动员体系存在不足
第一,政府主导社会动员不均衡问题。不同街镇、不同条线职能部门社会动员效果差异较大。在街镇层面,其差异体现在领导干部政策执行方式、物资供应水平、对辖区企业及商户资源整合水平、危机沟通和舆情引导四个方面;在条线职能部门层面,主要体现在对街镇居村提供专业指导、生活物资和抗疫防护物资供应、信息共享和传达、下沉干部与居村委会配合四个方面。
第二,有序的社会自发动员有待提升。此轮疫情中,涌现了许多社区自发组织和有序动员的好经验,然而部分区域的社会自发动员工作仍有欠缺,在志愿者和街镇居村配合、志愿者的应急培训和有效组织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第三,政府主导动员与社会自发动员互补不足。应急管理学界有句名言“灾害不是交换名片的时候”,社会力量和政府事先的熟识与合作对于提高应急处置效率至关重要。在我国,除了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等机构外,其他社会组织与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合作还较少,客观上会造成政府主导动员和社会自发动员互补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公众习惯于依赖政府,希望政府能“包打天下”,缺少自发结成社会组织以应对公共危机的传统、动力和训练。
全方位加强社会动员体系建设
建议从以下四方面,加强社会动员体系建设,不断增强社区的韧性。
首先,强化党政动员体系,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一是做实常态化下的区域化党建和共治联盟,战时可转化为应急联盟。由街镇牵头,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联动,签署救援物资保供、应急救援参与、困难群体关怀和灾民心理干预等方面的互助备忘录,并且每年度联合举行多灾种应急救灾演习和民防演练。二是明确应急网络模式,替换应急等级模式。以街镇为核心,将媒体、辖区企业、学校、医院等单位,社会组织、商户代表等纳入应急救灾动员网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应急救灾的局面。三是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和民防工程,定期检查及维护设备,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公众知晓度。四是推动网格化动员,建立局部动员与整体动员两套体系,明确不同灾种的应急响应程度和动员范围,既保证应急救灾效率,也保证区域整体的常态化运转。五是对居委书记、居委干部和网格员加强政治素养培训和应急管理培训,鼓励采用参与式培训、案例教学、应急演练等现代教学方法。
其次,夯实社区动员体系,实现应急管理关口前移和重心下移。一是调整居委会工作及考核重点。增大居民满意度比重,居委会要走百家门、知百家情,熟悉居民区情况和人口底数,了解挖掘社区有能力、有资源并有志愿意愿的居民。二是吸纳、留住已经在疫情防控中涌现的社区能人、达人、意见领袖,转化为社区居民团队领袖,居村委会可以通过社区协商议事以及社区活动,与这些团队保持日常联系沟通。三是发挥社区自治项目经费和党员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的作用,有关部门可以指导居村委会细化资金使用机制,专项经费用于大力培育各类社区居民团队、志愿者组织、互助型组织、协商型组织,不断发展社区中青年成为社区积极分子和社区领袖,壮大有组织的社区社会力量。四是以居委会党组织为核心建立常态化社区动员网络,在“居委会—楼组长”单一单向动员链条的基础上,扩充一个“党总支—在职党员和退休党员”“党总支—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居委会—社区居民团队”“居委会—志愿者”的动员网络。五是科技赋能,做实两网融合的数据平台功能和社区云实名互动平台功能。强化智能感知设备、“雪亮”工程与“一网统管”的对接,提升基于数据的监测预警水平。把社区云的互动平台发展为居村委会日常践行社区全过程人民民主和网络动员的平台,同时也成为政府和居民联系沟通、舆情收集反馈以及社区实事项目评估的平台。
再次,构建群众动员体系,激发人民伟力。一是以家庭为单位建立日常防灾减灾的家庭物资储备,向家庭发放完整的应急指导手册,指导市民准备“家庭应急包”并定期更新,提升家庭自救能力,有效平复应急需要在常态与非常态之间的波动。二是建立“社区应急响应团队”,条线职能部门承担起志愿者专业培训和专项资质发放的职责,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加速培养社区居民团队和志愿者组织领袖,保证各社区逐渐拥有一批覆盖常见灾种并有一定急救知识的专业应急志愿者队伍。三是建立“居民梯队计划”。以“社区应急响应团队”为主力,定期进行社区风险隐患排查和全灾种的应急避险救灾演练,倡导专业应急志愿者在居住地就地开展培训讲座和应急避险救灾示范,向普通居民普及相关知识和方法,整体提升社区逃生避险和自救互救的技能,建设防灾型社区。
最后,培育应急救灾文化。一是长期开展全社会应急救灾文化教育和宣传活动,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增强风险辨识能力,树立“自己的生命自己保护”“自己的家园和城市自己守护”的意识。二是逐渐形成自救、互救和政府救助相结合的社会氛围和文化自觉,塑造现代意义的新型邻里守望制度,引导居民积极主动配合政府决策,全社会应急举措步调一致。三是推动应急避险救灾教育进课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编写避险救灾教材并设计课程内容,通过考试和实操让学生获得自救和互救的基本知识,养成对身边安全问题自觉和负责的态度,要求中小学生及其家庭参加学校和社区举办的各种应急避险救灾演练等。
(作者为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周丹旎 题图来源:解放日报记者 孟雨涵 摄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