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家评论:党建引领“四治”融合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党建引领 四治融合)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党的领导是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构建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一、坚持党建引领,保证基层治理方向
党的基层组织是基层治理体系的中心,是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要建强“指挥部”。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是基层治理的一线“指挥部”。坚持党建引领,要建强精于治理的“指挥部”,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强化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着力提升对基层治理的领导力、引领力、组织力、执行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心骨”。二要筑牢“桥头堡”。加强党建引领,坚持街道、乡、镇促社区(村),抓实抓好社区(村)党支部建设,筑牢善于治理的“桥头堡”,成为基层治理的“活力因子”,当好基层治理的“指挥员”和“先遣队”,做好基层群众的“服务员”“办事员”,广泛动员和紧紧依靠基层群众,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支撑引领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三要选好“领头雁”。基层治理直接面对群众多元诉求,需要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突发性的特点。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要大胆选拔政治强、业务精、懂治理、有魄力、敢担当的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选好敢于治理的“领头雁”,以党支部书记这个“关键少数”带动全体党员干部履职尽责,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四要锻造“先锋队”。推动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要激活党员“红色细胞”,着力锻造一支能打硬仗的党员队伍,在基层治理中践行初心、淬炼党性、锤炼作风,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针对城乡基层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和党员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要优化基层党员队伍结构,注重在青年群体特别是在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等群体中优先发展党员,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建立党员身份制度,增强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
7月13日,板桥镇联合共建单位举行“法律服务到村口”活动,党员志愿者发放宣传手册并解答群众的法律问题
二、突出自治强基,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基层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场域。在基层治理体系中,自治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内生动力,引导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突出自治强基,凝聚基层治理合力。一要完善自治机构。居民(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也是基层民主自治机构,必须根据宪法和法律法规规定,通过民主选举直接产生,要选优居(村)委会主任、副主任,配齐配强居(村)委会人员。同时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和团队的力量,盘活基层自治力量。二要修订自治规范。厘定公(乡)约,与民共守。居民公约和村规民约是城乡社区管理的重要方式和载体,有助于维护公序良俗,增强居民自治意识和自律意识。要根据城乡基层的实际情况,修改和完善各种自治条例,为基层治理提供制度依据。同时结合基层治理新情况新问题修订和完善居民公约和村规民约,补充公共卫生事件、生物安全、垃圾分类等内容,以“规”约定,约出群众自制力,以“管”约束,束出群众自治力,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三要完善协商机制。坚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完善基层民主协商机制,丰富基层自治的内涵和外延,促进协商民主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围绕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实际困难问题、矛盾纠纷进行广泛协商,达成共识,形成协商意见,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提升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激发基层自治活力。四要搭建议事平台。“小院议事厅”“板凳夜谈会”等作为议事平台,通过征集民意、联动办理、落实反馈机制,给群众更多参与自治的机会,有效通达社情民意、协调各方利益、凝聚社会共识、化解矛盾纠纷,让群众从“站着看”“跟着干”到“自己管”,释放群众自治活力,多元参与基层治理,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降低治理成本。
三、坚持法治为本,强化基层善治保障
“法者,治之端也。”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也影响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是外生硬性规制,要坚持全链条发力,依法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一要培育法治文化。以“内外兼修”为目标,培育法治文化、增强法治意识,为建设法治街镇、平安街镇打牢“基础桩”。根据基层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借助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广泛宣传基层治理法律法规,增强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法治素养,学会依法办事,自觉循法而行。二要整合法治力量。推进基层治理,要整合基层法治力量,在基层建立综合性法治服务中心,把各个法治机构集中在一起办公,打包各项法律服务,由群众面对面挑选、对等协商式服务,让群众少跑腿就能享受到“一条龙”的法律服务。三要提升法治能力。基层党员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用法,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治理的能力,强化法律约束,严格依法行事,在法律的框架下有序推进基层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法治建设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积极回应基层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四要健全调解机制。完善人民调解组织,建立专业性较强、能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调解机构,完善调解工作联动机制,实现人民调解组织职业化、规范化和社会化。除了专门调解组织,可以吸收律师和志愿者团队进行调解,借助律师的专业知识,发挥志愿者团队的群众基础优势,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四、注重德治教化,奠定基层善治基础
“法治治外,德治治内。”道德是人们内心的法律。与法治“刚性”不同,德治是内生柔性约束,主要通过道德教化约束人的行为,形成守法自觉,奠定善治基础。推进乡村基层治理,要注重发挥德治的教化功能。一要建构德育网络。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为核心推进基层治理,建立居民个人、家庭、社区、街道(乡镇)“四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把德治融入基层治理,深入挖掘和汲取中华道德文化精髓,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二要强化德治引导。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之以恒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以家风家规为切入点,在城乡基层开展弘扬好家风主题活动,以良好的家教家风家规助力基层治理,涵养化育;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把爱家与爱社区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基层治理软环境,形成团结向上、充满活力的文明新风尚,不断厚植崇德向善向上的社会氛围。三要注重以评弘德。建立善德评议机制,组织“最美家庭”、“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培树先进典型,宣传典型事迹,加大传播力度,发挥榜样的引导激励作用,凝聚向善向美向上的力量,强化德道认同,培育文明新风尚。同时要选取失德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提升城乡居民道德水准,为基层治理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5月25日,在诸暨市姚江镇的镇级居家养老中心内,文化志愿者在给老人表演节目。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五、强化智治支撑,增强基层治理效能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纵深发展,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推进以智能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种主流趋势。一要推动智治转型。智治赋能是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以智治转型为抓手优化基层治理,建设5G智慧运营指挥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和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重点打造街镇、社区(村)两级数据智慧中心,建设社会矛盾风险智能预警处置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使报警、信访、诉讼等领域的矛盾纠纷实现追根溯源式“一件事”融合治理,为基层治理赋能。二要创新方法手段。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将智治手段嵌入基层治理体系,根据群众多元化需求,优化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灵活设置信息模块,简化办事流程,变革、再造基层治理流程方式,开展“网上群众路线”,引导居民“有序参与”,提升政务服务可及性,实现“让数据多跑腿,百姓少跑路”。三要搭建智慧平台。建立数据共享机制,立足党建引领下的开源性平台定位,破除“数据鸿沟”藩篱,构建“一网通办”智慧服务平台,集网格管理、便民服务等于一体,实现各类基础数据互联共享。
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党建引领是基层治理的核心,是“四治”融合的关键;自治是基础,是法治、德治、智治的内在动力;法治是保障,为自治、德治、智治提供理性约束;德治是动力,为自治、法治、智治提供文化浸润;智治是支撑,为基层治理提供智慧平台,实现基层治理的数字化、精准化、智能化和智慧化。
作者:张雅光 天津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