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企业,深耕AI蓝海
2月26日,在西安经开区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光伏组件数字化车间内,无人搬运车正在运送原料。
2月25日,在西安爱生无人机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在对一架即将交付的无人机进行最后的检查。
2月21日,在陕西丝路机器人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数字化焊装示范车间里,技术人员正在测试设备。
2月26日,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的“无人面馆”,市民正在机器上自助点餐。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刘强摄
核心提示
截至2018年年底,我省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有170余家,涵盖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主要技术发展方向。
“作为服务于制造业的智能制造企业,我们需要靠近制造业中心,也要靠近科研资源中心。”
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无人搬运车悄无声息运送原料,六轴机械臂24小时运转;核心数据库接收实时回传的海量生产信息,并自动分析、发出生产指令……
这一场景并不是人们对“智能制造”的想象,而是位于西安经开区的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光伏组件数字化车间的真实生产现场。该公司智能制造系统部高级经理王昶民说:“得益于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这个工厂的生产基本不需要人参与,可以实现‘黑灯’生产。”
这家全球规模最大的单晶硅光伏产品制造商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探索,是陕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陕西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加速推进,行业应用持续深入,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一些领域已经具备国内竞争力,但也面临亟须突破的发展瓶颈。
1 主要技术领域,陕西企业实现全覆盖
与隆基绿能科幻色彩浓厚、占地面积广大的数字化车间不同,陕西丝路机器人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占地2000平方米的数字化焊装示范车间看似目标单一,却并不简单。
“焊接这个‘裁缝’环节出了问题,生产出来的就是废品。我们综合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开发的智能焊接机器人,目前仅在铝合金异形件焊接中就能稳定达到高级工的水平。”公司总经理景岩说。1月1日至2月21日,已经有35家企业使用或预约使用这一位于宝鸡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落成不到两个月的车间,签约额已达5000万元。
在全省范围内,像陕西丝路机器人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这样投入到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领域的企业越来越多。据了解,截至2018年年底,我省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有170余家,涵盖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主要技术发展方向,呈现与制造业结合更为紧密的特点。
目前,我省拥有国家智能制造专项和试点示范企业30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20家。在人工智能产业的硬件领域,西安微电机研究所的全数字永磁交流伺服电机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秦川机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机器人RV减速器、陕西渭河工模具有限公司生产的谐波减速器等产品的竞争力均在全国位于领先。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赵东认为,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这是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的必由之路,对陕西实现制造强省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在人工智能产业的探索范围也越来越广:“无人面馆”、人工智能芯片“长安芯”、智能车间……在大数据智能领域的智能医疗、跨媒体智能领域的智能安全、群体智能领域的分享交通、混合增强智能领域的可穿戴设备、自主智能系统领域的无人机等方面,陕西企业也实现了多点开花。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资料显示,作为人工智能发展基础的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近年来均保持了40%以上的增速。全国人工智能百强企业已有10余家进驻陕西。海航集团、浪潮集团、吉利汽车等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有重点布局的大型企业已经与我省签约,进行项目投资建设。
2 170与12878,进位空间在哪里
“尽管发展迅速,但实事求是地讲,陕西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实力还比较薄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资料显示,在全省现有的170余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中,中小规模和初创企业为122家,约占企业总数的72%。
与企业数量和实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陕西省人才投入量达12878人,全国排名第三。陕西每年培养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研究生5200余名,本科生9500余名。但企业普遍反映人才匮乏,自身科研攻关困难重重,存在高校研发和企业需求“接不上茬”等问题。
西安爱生无人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大健对技术研发方面存在的问题深有感触。尽管陕西有如此明显的人才优势,也背靠西北工业大学这棵“大树”,他仍然面临很大的研发压力。“我们和深圳等地企业的人才待遇没法比。企业申报研发项目难度大,靠自身力量寻找技术合作效率低的问题也需要解决。”李大健说。他认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的进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也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行业推广应用和产业发展壮大的主体,应当加大对行业创新龙头企业的支持。”
景岩同样因为研发问题而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在他看来,解决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能扩大企业的发展空间。“作为服务于制造业的智能制造企业,我们需要靠近制造业中心,也要靠近科研资源中心。初创企业很难兼顾,在异地建立子公司性质的研发机构有很多困难,也缺乏相关政策和平台支持。”
据了解,浙江省不仅提出要集聚50名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顶尖科技人才、500名领军型创业人才、1000名高端研发人才、1万名工程技术人才、10万名高技能人才,也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建设人工智能联合研究中心。深圳市仅对公共服务机构提供的产学研合作、科技和产业创新平台规划建设、标准制定、决策咨询、行业交流等服务,就予以最高300万元的事后支持。
东部沿海地区强势的人才招徕、科研项目引进政策必然对陕西企业的发展空间带来限制。比如福建省就与陕西部分高校对接,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技术转移。而深圳企业给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的百万年薪,陕西本土企业也只能“仰视”。在这种情况下,陕西企业如何突围?业内人士认为,做好现有科研资源与企业的对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是打开陕西人工智能企业进位空间的“钥匙”。
近年来,陕西各地在人工智能领域科技资源转化的探索也在加快。2017年以来,西安经开区提高对入区落户单位在研发和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的扶持补贴,出台《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暂行办法》;加大招商力度,争取到西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基地正式落户,西安交通大学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同期揭牌。
西安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小栋告诉记者,这一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前沿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应用系统开发等于一体的技术创新基地,同时具备投融资、企业孵化和应用推广平台,以及产业资源、要素配给与公共服务平台能力,在经开区加速高校科技成果集聚和转化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去年落户经开区的人工智能领域企业,有四分之三是被我们的优惠政策和基地平台吸引来的。”
3 五指伸出,还是攥紧一只拳头
人工智能产品市场有多大?
西安安森智能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司敏告诉记者:“我们开发的智能防爆巡检机器人是国内第一家应用于油气田无人值守站的产品,在石油化工领域危险环境巡检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在分三步走的安排中,关于产业规模有清晰的远景规划:到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到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面对这一产业蓝海,各地已经开始布局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目前,已有数十个省市发布了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或相应的政策。据了解,我省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起草工作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原本起草的是陕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新的规划起草工作正在加紧推进,将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和引领发展。”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
面对北京、深圳等地人工智能企业已经在部分行业领域遥遥领先,吸引资本高度关注的形势,我省资源又相对有限,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如何扬长避短,避免“撒胡椒面”?
各地倾向主题大有不同的政策可以参考,比如江苏省关注基础设施、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基础研发领域,广东省关注制造和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应用,福建省关注物联网、大数据、创新平台和知识产权。这些都与地方发展条件密切相关。在搭建平台方面,山东省、广东省已成立人工智能产业联盟,黑龙江省、福建省成立了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江苏省、安徽省成立了人工智能学会。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黄攀峰教授认为,应当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我省产业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对产业的提升作用;在政策主题上应当有所侧重。他说:“建议结合我省布局的现代化工、汽车、航空航天与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现代医药等六大新的支柱产业,突出重点,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记者 谭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