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低代码平台大多被抵制?(低代码平台缺点)

网上关于低代码的争论已久,每次有厂家宣传自己的产品多好用,或者提问低代码平台好不好用的问题时,底下都是唱衰一片,很少能有正面的评价。

这样的现象不难看到,从低代码诞生之初,这种舆论和怒火几乎就没有停止。为什么程序员和组织者不能接受低代码,是因为低代码“降本增效”的愿景阻碍了公司的发展前途吗?

情况恰恰相反,现在低代码平台正是因为没有实现最初“提效”的承诺,才导致如今不温不火的局面,甚至到了草木皆兵的时刻,要理解这样的原因,我们必须先看看现在市面上的低代码平台都有什么特点。

低代码平台的困境

将现在的低代码平台进行主流分类,可以分成 3 种:

1.针对业务人员使用,也就是所谓的零代码。无需任何专业开发者介入,由几个Saas拼成的。

通常的适用场景就是BI/工作流/表单/在线表格,主要给业务人员使用,有权限和人员管理等。(例如明道、简道、宜搭…名字后带”云“的大多是这种模式)

2.针对企业推出的内部开发框架,需要开发者,整体需要安装到企业内部。

不对个人开发者开放,无法生成单独应用代码并独立部署的;(例如:ZohoPower Platform、活字格、轻流…)

3.需要部分研发人员,能生成代码和框架,将应用导出并部署到其他平台或服务器上的,但业务人员没法用(如Mendix、iVX、轻舟、灵犀、odoo、无远、牛刀…)

我们可以分点来讨论下,为什么现在的低代码平台在推广过程中会受到这么大的阻碍。

1.程序黑盒

低代码的优势在于高度集成和抽象的组件模板,但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因为高度封装的功能模块不可视,在开发时一旦遇到Bug、性能等问题,由于不清楚低代码内部的实现逻辑,问题排查无从下手,代码调试要反复切换界面,开发人员只能等官方人员的调试和修改,自己是没有任何办法修理bug的。

大部分的低代码平台实际上并不具备语言属性,更像是一个为企业定制好的产品,因为无法生成代码,内部逻辑又不能进行整修,一旦低代码平台出现什么事故,或者跑路不干了,就意味着在低代码平台上付出的所有心血都付之一炬,没有任何讨还的可能。

这意味着把自己的命悬在别人的刀下,哪怕能换得一些效率的提升(能不能提升可能还得打一个问号),损失的却是自己的所有主动权,甚至命脉。因此,作为一个技术的高管,是不敢贸然采用这种方案的。

2.不信任,和开发者自身的实力下降

低代码平台通过拖拽的方式生成应用,但不生成代码,这意味着程序员对这个东西是陌生的,哪怕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人群中,学习新东西是一直要保持的习惯,但对于一种“根本不生成代码”的平台,他们天生就怀着抵触心理,而且是水平越高的程序员,抵触就越严重;

一方面,这意味着放弃他们的强项,踏入一个完全未知的陌生领域,跟所有人在一个水平线上“同台竞技”,另一方面,长期使用低代码,或是不生成代码的产品开发,必然造成专业能力的退化,这意味丢掉饭碗、丧失竞争力,没有程序员会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相信一个低代码平台

3.功能不完备

Gartner 统计,当前,国内LCAP(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渗透率尚不足 5%。

首要的问题就在于,供应端的功能供给不足,由于部分行业的场景复杂,表单驱动型和基于 BPM 的低代码产品不能够满足要求,这也是市面现存的低代码平台最核心的痛点:开发能力不足。

如果说一个低代码平台真能实现5倍10倍开发效率的提升,在增效的前提下引用灵活的代码接口处理定制化的需求,哪怕是冒着以上两种风险,在这样的利益诱导下,很多公司也会选择铤而走险。

但低代码平台自身的能力不足,就意味着一切美梦都只是泡影,只要生产力的需求没有提上来,低代码再怎么宣传和推广也是无济于事,B端C端用户们会用使用体验做出自己的选择,目前的局面就是这种解释的最好反映。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不生成代码的低代码平台,本身可能就是个伪命题。

我个人对不生成代码的平台很难抱有认同,就是这个原因,而在能生成代码的平台中,国外有Mendix、Outsystems做得比较成熟和完备。

国内有网易的 Codewave (但只面对企业)、牛刀(功能缺失严重,架构也比较老)、iVX(相对较好)、odoo(前端后端不分,成本高)等等,以后我会出一篇更详细的讨论生成代码式的低代码平台点评,欢迎大家关注捧个场。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公众号
公众号
在线咨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