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码和无代码的演进历程、应用范围以及是否需要开源?(低代码无代码开发平台通用能力要求)
在疫情影响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日益强烈,无代码和低代码平台凭借“灵活、易上手”等特性,迎来了新一波的快速发展。据艾瑞相关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低代码/无代码行业规模将超过百亿。
新技术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疑问。为帮助大家消除疑惑,腾源会联合轻享会,特别邀请轻流联合创始人&CTO 李婷婷,腾讯前端技术委员会委员、低代码 Oteam 负责人丁涛,一起聊聊低代码和无代码技术的演进、应用领域,以及低代码、无代码和开源有哪些碰撞地点等内容。
以下为演讲干货内容:
低代码和无代码技术的演进发展
整个软件开发的演进路径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代程序设计语言,就是最早的指令编程,第二代是汇编语言;第三代是现在常见的高级语言,比如 Python、Java 等;第四代就是低代码和无代码技术。低代码、无代码并非完全新鲜的事物,它更像是一个行业自然而然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催生出来的观念。
从前端视角来说,技术的发展演进让研发流程不断简化。最初,一个网页的开发需要手写 HTML,CSS,甚至 DOM 节点也需要去操作。“库”的出现,让一些基本的DOM结构可以直接操作。后来,“框架”帮助我们进入了开发工程化时代,出现了像Webpack rowup这样公众化打包工具,进一步缩短了研发时间。再之后就是低代码、无代码平台,将一些基础的代码模块封装成一个个“轮子”,人们可以直接用这些轮子快速开发落地,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
但低代码和无代码技术在初期并没有受到市场上的普遍认可。至2018年,Gartner 提出 aPaaS,低代码/无代码才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2018 至 2020 年,大多数人是通过研究国外软件来了解研究低代码、无代码,对于两者之间的区别仍没有清晰认知,且不说市场上是否分得清楚,厂商之间也还没有形成共识。
直至2020年,疫情为低代码、无代码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在疫情形势的逼迫下,企业进行线上化和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尤为迫切,但传统的软件开发从需求提出到最终落地,需要经历非常长的周期,而利用低代码、无代码工具,则能快速地完成软件的落地和验证,在完美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让低代码、无代码真正能够在数字化领域快速增长。
低代码和无代码技术的应用范围
从字面理解,低代码和无代码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使用代码量的多少。这个区分点也让低代码和无代码的应用范围有不同的偏向。
技术侧——布局方式灵活,多终端覆盖
低代码主要面对的对象是专业的 IT 开发者,因此使用过程中与研发人员有比较深的互动,应用范围较于无代码也更偏向技术侧一些。丁涛老师 主要从布局架构和能覆盖的终端范围,两方面做了详细的解释。
从UI布局架构上来说,主要有两种布局范围:
第一种是流式布局,即在低代码的开发编排过程中,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由固定的表单组成,排列布局都较为规整,这种方式比较多的应用在内部管理系统的开发上。
第二种布局方式是绝对定位的方式。在这种布局方式下,图片文字或是一些垂直领域的业务级控件是可以自由调动的,层级上可以有覆盖,位置也可以随意摆放。比较多的应用在运营活动的场景中。比如,传统的 H5 营销活动一般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通过低代码和无代码技术开发出的系统软件最终还是要部署和运行在各个终端上。从终端来说,低代码主要覆盖以下五类:
- 第一类:小程序。比如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等;
- 第二类:web,包括PC端和移动端;
- 第三类:移动 App。包括 iOS 和安卓两大平台;
- 第四类:桌面端的应用程序,包括 Windows 和 Mac 两个主流桌面端;
- 第五类:逻辑编排。提供后端接口服务。
低代码和无代码在技术侧的应用范围是相对全面的,因此也更能满足应用者对于低代码和无代码在业务侧的需求。
业务侧——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助力多角色协同开发
提到低代码和无代码的业务应用范围,很多人会自然联想到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系统软件。的确,低代码和无代码因为其低门槛、灵活易用的特性颇受企业管理者的欢迎。相较于低代码,无代码的应用范围更倾向于业务侧。李婷婷老师,从行业和场景横纵两个维度介绍了无代码的应用范围。
行业作为横向维度,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制造业、零售业、教育培训等垂类行业;场景作为纵向维度是指不同行业中的共性场景,比如财务场景、客户管理、生产管理等。
无代码的开放包容特性,让它能够跨越多行业场景,适用范围非常广,但它的应用同样需要过程。以轻流无代码开发平台为例,制造业是轻流最早开拓的行业,通过无代码平台快速搭建出适配行业业务特点的系统软件,为制造业企业服务。等到应用路径成熟之后,再慢慢将这种无代码工具的观念思维延伸至各个行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不管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教培、新零售对于无代码的接受度都比较高。
从纵向场景角度来说,无代码价值最高的地方,不在那些已经被成熟 SaaS 覆盖的场景,如ERP、CRM等,而在于非标场景,比如精益生产、设备巡检,这类虽然通用,但不同企业,不同业务都有所区别的场景。市面上的成品 SaaS 不能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但借助无代码工具,能够根据企业需求灵活调整,实现完美适配。
无代码技术作为 IT 技术的一种,如何更好地赋能业务,让它在实际的业务场景中发挥效用,是轻流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轻流发现,很多客户在利用无代码工具打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找到了一种高效协同的方式,我们称之为:圆桌式开发。
传统开发的一般模式是业务提需求,IT 接收需求后进行开发,开发完成后交付业务。整个协作过程类似于坐在长桌两头的甲乙两方,不仅开发落地的周期长,沟通成本也十分高昂。但利用无代码工具,业务、IT、数据分析师、架构师等多方角色可以围坐在一张“圆桌”上,参与方都可以用一种平等互助的方式,快速沟通需求,协作产出成果,不仅大大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也让每一方角色更能实现专业价值。
关于「圆桌式开发」等更多内容,可以关注7月6日的无代码探索者大会,轻流将于国际知名数据中心IDC,共同发布圆桌式开发的研究成果。(预约方式:添加轻流小助手 qingflow2018,备注“76”)
低代码/无代码是否要开源?
开源是生态协作发展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低代码和无代码产品是否会开源”的话题,也是行业内外很多朋友非常关注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丁涛老师和李婷婷老师也分别从低代码和无代码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低代码——开源项目必备四大模块
据丁涛老师介绍,腾讯低代码 Oteam就是公司内部一直在合力开源的项目。并例举了开源中必不可少的四大因素:
首先,要有开源项目。开源项目是做开源比较核心的一点,你要有代码,有项目才有条件去开源。对于低代码来说,如果没有开源代码,那整个一块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要有载体。不管是官网、公众号还是像github这样的托管平台,都是开源载体。
第三,要有开发者。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开源的贡献者,一个开源项目的贡献者数量越庞大,这个项目才能发展得越好,越活跃。还有一类是用户开发者,他们是维系、促进我们整个开源生态的繁荣和进步的关键。
第四,要有关于开源,关于项目的交流社区。这个社区为开发者提供了技术上的或者是产品上的探讨平台。开发者可以在这里自由讨论对相关技术和相关的功能能力,也可以自由组织相关的技术沙龙活动等等。
在这四个板块的基础上,才能让整个低代码开源生态繁荣起来。
无代码——“轻代码”拓展能力边界
无代码是否要进行开源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轻流在无代码领域深耕7年,在我们看来,无代码系统一定不能是封闭的系统,它更应该与其他系统做好连接和交互,打通传统代码开发制造的“数据烟囱”。
伪开源无代码产品无法维护,当厂商进行代码更新后,会产生代码一致性问题,导致代码差异冲突,造成不可逆后果。但无代码产品的接口能力和API能力需要重点关注,所以,在无代码产品上实现的二次开发非常类似“插座”和“积木”,把二次开发定义的代码块,同API和无代码产品进行交互。为此,轻流近些年一直在打磨「轻代码」。
轻代码是面向开发者的板块。在开源社区中是有很多比较好的能力拓展,这些能力拓展如果能够直接运行在轻代码上,就可以快速拓展无代码平台的能力边界。我们希望能够借助轻代码,召集更多有编程能力的伙伴,将原本无代码力所不能及的地方,用一种可插拔的方式,去拓宽无代码边界,实现更多可能。
目前,轻流的轻代码板块已涵盖了连接中心、代码块、自定义组件和账号体系等模块,帮助企业快速实现系统集成解决数据孤岛问题,完成系统权限的自动分发与变更,提升对于复杂业务场景的处理能力。
同时,对于业务人员来说,他不需要去关心这项能力是如何实现的,到底是前端代码拓展了,还是说只是 API 提供的服务,更多的是这个模块是我所需要的,并且能够通过插件中心,简单操作之后就能使用它。在轻代码的辅助下,IT人员和业务人员不需要深入了解对方的工作内容,只需负责各自的专业板块,在各自领域发挥更大的专业价值。
近两年,轻流无代码平台定向邀请了一些伙伴和开发团队做初步的尝试,希望在不久的未来,会有让更多的开发者加入到无代码开发的进程中,不断的丰富拓展无代码能力。
在数字化浪潮中,低代码和无代码的热度越来越高,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关干货内容,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