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低代码“混战”:四路玩家 谁能笑到最后?(国内低代码平台有哪些)

如果要说2021年科技圈最热的是什么,“低代码”一定排在前三位,仿佛“一切软件皆可低代码”。

“低代码开发是云计算之后的下一场IT革命。”年初,在钉钉发布会上,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这句话是个导火索,不仅掀起了低代码布局的新一轮热潮,更在行业内引发了一场关于低代码的“辩论大战”。

一边,支持者认为低代码将“重塑整个中国软件的格局”,以“让所有人都实现软件自由”为感情牌,以简单易用、灵活性、生产工具变革为论点;而另一边,“低代码是行业毒瘤”、“低代码是伪需求”、“低代码已经烂大街”的观点也层出不穷,支撑起了反对的阵营。

可以说,低代码在当前概念火热的阶段,出现分歧是正常的现象,但背后,关于低代码的探索以及落地,才是企业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然而,此起彼伏的争议、巨头的入局、企业的你追我赶、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让市场充满太多混沌的声音,这进一步增加了“去伪存真”的难度。

更多入局者

如果回看低代码产生的背景,其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

早在2015年,微软、谷歌等巨头就开始入局低代码;2018年,西门子收购Mendix以及OutSystems获得融资,低代码在海外走红。

可以看到,在低代码这一领域,国外的成熟平台比较多,诸如Outsystems、Mendix、Kony、Salesforce、Appian等,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软件生态。

而在国内,这一概念在近几年才开始兴起,还没有出现领头羊式的企业,但是专攻于此的创业公司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一些具有低代码开发能力的厂商,也开始涉足“低代码”,其中就包括云计算巨头、传统软件巨头,还有一些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

2018年起,互联网巨头阿里、腾讯、百度纷纷入局。

2021年1月14日,钉钉举行发布会,推出6.0版本,整合低代码开发平台“宜搭”。

2019年7月,腾讯工业生态投资产品研发型独立厂商科探数千万元A轮融资;同年11月,腾讯战略投资无代码厂商道一云,联合开发基础产品、探索面向垂直行业的办公解决方案;2020年11月,腾讯云正式推出云开发低代码平台,并基于腾讯微信生态小程序端优势,进一步入场该领域。

2020年底,百度开发内部孵化智能搭建平台——百度爱速搭低代码平台,基于百度内部明星产品多年大规模应用实战打磨与孵化,主打ToB市场。

同样在2020年入局的还有华为,其于8月26日正式发布华为云应用平台ROMA的LowCode/No Code开发平台:ROMA App Cube。

另一股力量则是传统的软件巨头。金蝶于2018年8月13日发布其低代码平台“金蝶云苍穹“,用友也于2020年8月29日正式发布低代码开发平台YonBuilder。

近日,用友宣布拟以1.51亿元全资收购低代码创业公司APICloud,收购完成后,用友将APICloud的低代码技术融合到用友YonBIP产品矩阵中,深度赋能开发者生态。

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中,认为工业智能应用需要由“工业极客”在工厂落地场景中锤炼而成,格创提供低代码的工具和平台,企业成为寻找数据价值的主体。

而在初创企业中,低代码平台也频频获得资本加持,仅6月份,就有包括摩尔元数、华天海峰、擎创科技、销帮帮、微宏科技等在内的涉足低代码的企业获得融资。事实上,从过去一年频繁获得融资的工业软件企业中看,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都提到了低代码的概念。

国内低代码“混战”:四路玩家 谁能笑到最后?(国内低代码平台有哪些)

2021年至今获得融资的低代码企业(不完全统计)

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我国每年有关低代码技术的融资事件均超过10起,在2020年达到59起,其中超过亿元的融资事件为13起。而押注低代码行业的不乏一些知名的投资机构,比如深创投、高瓴创投等。

今年年初,低/无代码开发平台迎来爆发式增长。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低/无代码”相关企业共486家,其中在业/存续438家。

低代码为什么会火?

尽管低代码的概念在国内愈演愈热,但对低代码市场的争夺却始于2020年。一个不应忽略的背景在于: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在线办公的浪潮,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数字化转型,低代码不再只是诱人的概念,还有了实实在在的落地土壤。

从市场需求来看,长期的供需矛盾是低代码市场火热的原因之一。

Gartner曾预言,到了2021年,市场对于应用开发的需求将五倍于IT公司的产能。但研究表明,专业的IT人员只能够满足企业6%的IT需求。这就导致了企业需求成倍增加和开发新的程序需要复杂技术、高昂成本之间的供需矛盾。

根据关键软件人才需求预测研究报告,预计到2025年,我国软件人才缺口将继续加大,软件人才紧缺问题将严重制约软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低代码的产生也被认为是软件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张建锋看来,低代码就是软件形态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型软件系统,试图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比如传统的ERP,但实施成本高,企业投入大,交付之后还有很大的运维成本,再次开发也很难;第二阶段是SaaS软件的兴起,比如CRM系统,这个阶段IT设施统一了,数据也在统一的平台上,但软件还是由不同的供应商提供的,存在数据孤岛。而第三阶段就是低代码平台。低代码弥补了定制化软件太重、SaaS又太轻的“中间需求”,通过高可配置、可变动的“乐高式”工具,来快速解决企业多元化需求。

从市场规模来看,低代码未来五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发展潜力巨大。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低代码的市场规模达19亿元,使用者42.6万人,另外预计还有164万人在使用自有或开源的低代码平台或工具,未来这部分使用者将是重要的潜在市场。

而从全球市场来看,2020年低代码市场规模达84亿美元,预计在2021年超过百亿美元。Forrester 预测,到 2022 年,低代码开发平台市场将会增至 212 亿美元,较 2017 年的 38 亿美元有显著增长。同时 Gartner 也作出预估,到2024年,全球约有 65% 的应用程序都将涉及低代码开发。

“让所有人都实现软件自由”。这是低代码最具想象空间的地方,“当写软件和当年做H5页面一样轻松写意,通过模板和图标就能自己搞一套的时候,这是低代码平台真正击穿市场和人心的时候。”一业内前辈如是说。

试想一下,当人事部的HR小姐姐需要一个软件自动统计各部门人员的绩效工资时,她不必再像以前一样,求爷爷告奶奶的让程序猿小哥哥帮他开发,或者申请一笔预算去购买专业且昂贵又未必用得起来的人力资源SaaS工具软件…..只要采用拖拉拽的方式,她就可以自己生成一个软件系统,尽管这部分需求在企业中被称为“边缘需求”,但“让所有人都实现软件自由”这个设想,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有企业透露,用低代码开发平台开发过自己的ERP、供应链、财务、OA、人力资源和项目管理的全系统应用,这种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用传统开发方式,一般需要至少10人工作1年以上,而现在只需要2个人用6-8个月就能完成。

而相对于SaaS,低代码的优势在于个性化和灵活性。每个企业可以结合业务的不同需求,搭建自己个性化的数字化系统。奥哲创始人徐平俊也表示,低代码给行业、行业中的企业带来更多的数字化的可能性。

事实上,过去3年,阿里巴巴集团通过低代码开发平台,构建了12700个应用,其中绝大部分是由HR、财务等不具备开发经验的岗位员工搭建。

外在供需矛盾和内在技术发展驱动、市场空间、想象空间都有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行业痛点。

业内知情人士提到,对于一些企业来说,软件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第一痛点是需求沟通不到位。无论是交由自己的IT人员或是外包ISV来定制开发,对业务痛点都没有切身的体会和经验,再加上很多时候需求在实施之前都无法100%确定,最后软件做成“四不像”,用起来一地鸡毛的比比皆是。此外,企业没付钱的时候提需求什么都能满足,付完钱再提需求,可能就会面临着外包开发啥也不认的困境。

但是低代码甚至是零代码开发平台就不一样,在理想的状态下,使用者自己就可以是搭建开发者,因此可以在一两个小时的搭建后就能够确认这个方案是不是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

从当前的局势来看,中国已经是低代码“炮火”最集中的地方。

除了上述我们提到的一些国内企业布局的深化以外,从国外来看,各企业也都在加速低代码平台在中国的落地。

2021年1月19日,低代码应用开发全球领导者Mendix,a Siemens business宣布,将其全球领先的低代码软件快速开发平台引入中国市场;2021年6月4日,Mendix, a Siemens business就推出了业内首个一站式低代码平台Mendix 9。

早在2020年6月1日,作为可以无缝衔接微软智能云“三驾马车”的统一低代码平台,由世纪互联运营的微软Power Platform正式在中国市场上线。

据不完全预估,目前中国的低代码应用开发的渗透率不到5%,而美国的渗透率在40%以上,2020年达到75%。由此可见,中国的低代码平台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市场将是重要的增量市场。

混沌时期的探索

可以看到,低代码确实有广阔的空间,开发低代码平台主要能在以下几个方面解决行业痛点问题:避免重复造轮子,开发效率大幅提高;无代码基础也可以构建应用;高性价比与高灵活性。

但国内低代码市场尚处于发展早期,客户认知仍需培养,此外,如何找到自身的定位并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落地路径,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方面,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对于低代码的关注侧重点并不相同。中大型企业应用更为多样复杂,需要产品功能和技术能力更强的低代码产品;小型企业受制于企业自身发展,对于产品模块化、性价比要求都更高。

另一方面,不同的技术路径导致低代码的设计原理,面向的用户也完全不一样。低代码背后其实有两条技术路径:第一条技术路径是表单驱动,能够服务大量中小企业市场,是做轻量化的 To B To C 化的场景。它的出发点在于人人都是 Excel 的使用者,用户点状场景扩大到部门协作场景。但这种路径很难进入到企业的核心业务里。

第二类是模型化模式,它的出发点不是面向轻量化应用,而是面向关键及核心应用,使用者通常是业务 IT 跟 IT 专家。

因此,市面上各种低代码厂商都在不同的竞争维度中找定位、找场景并不断完善自身产品。

从当前企业的布局来看,国内SaaS企业的低代码平台主要是用来提升自身内部开发效率,以及客户和集成商/代理商的二次开发需求,补充自身SaaS产品灵活度不够的短板,比如用友,其收购低代码创业公司APIClou正是由于云战略延伸的需要。

然而也应该注意到,国内企业太多,业务和IT环境都很复杂,一个产品很难做到普适性。每当低代码开发平台开发一个新功能模块时,都要提前设计好框架和逻辑,以应对高可配置需要的各种可能性,这也是低代码开发平台作为一个大而全的PaaS引擎,所必须面对的挑战。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无法突破技术的边界,产品就很难做到大规模的复制,这类服务商也很容易沦为项目开发外包的模式。

摩尔元数CEO刘平提到,市场上有很多的低代码平台,缺乏对自身和行业的定位,为了做平台而做平台,拿着平台去接各种项目,这种业务模式,很难有积累,厂商的能力基本上就代表了平台的最高能力。

就现阶段而言,低代码的适用范围仍然极其有限,主要集中在表单类的应用,比如HR、财务、销售等场景中的应用,定位在定制化软件和SaaS服务的“中间需求”,挑战的还只是传统软件外包公司的蛋糕。

有业内人士向5G产业时代通讯社反映,当前大部分低代码平台还主要应用于表单的搭建,还做不了流程化的东西。国内低代码平台的问题在于注重UI的搭建而忽视了逻辑搭建,所以做出来的东西其实并不能称之为应用。

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低代码并不一定需要适用于所有开发场景,相较于ERP、CRM等相对稳态、核心的业务场景,快速变化、敏态的场景才是客户愿意为低代码买单的原因之一。

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工业互联网、新基建政策的落地,企业数字化和信息系统建设的需求会逐步释放,将进一步加大企业应用开发需求,开放合作的低代码/无代码开发市场仍将有较大发展空间,但同时,该领域的竞争激烈程度将会进一步增加,迎来洗牌期。

正如 ClickPaaS 创始人胡柏所说:“所有行业都会经历一个周期,在进入泡沫期之后,大部分公司会死亡,只留下两三家公司,低代码赛道同样如此,也会进入泡沫期,只有找到立足点,才能在加速淘汰制中活下来,剩下的几家会去做深分割市场。”

需要反复重申的是,“低代码”只是一个被套用到软件上的概念,能否实际解决企业的问题才是关键。

接下来,5G产业时代还将继续梳理国内MES企业概况,敬请期待!

更多5G相关资讯、研究,关注【5G产业时代】公众号沟通交流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公众号
公众号
在线咨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