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浪潮、用友们“押注”的低代码平台火了,然后呢?(腾讯 低代码平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智能相对论,作者丨陈选滨
低代码行业有多火?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根据Gartner的最新预测,2021年全球低代码开发技术市场将达到138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22.6%。到2024年,所有应用程序开发活动当中的65%将通过低代码的方式完成,75%的大型企业将使用至少四种低代码开发工具进行应用开发。
特别是面向中国市场,在Gartner发布的《2021年中国ICT技术成熟度曲线报告 (Hype Cycle for ICT in China,2021)》上,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LCAP)作为新兴技术热点首次被纳入。对此,Gartner预测,在未来的2-5年内低代码平台在国内市场将会趋向于主流采用。
无独有偶,除了Gartner之外,越来越多的权威机构、咨询专家预测,在2021年,低代码解决方案将是接下来市场最应该关注的技术趋势之一。在国内,百度、腾讯、阿里、浪潮等巨头以及诸多垂直玩家如简道云、伙伴云、明道云等都在加速这个低代码行业的发展。
那么,这个在2021年大火的概念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它将为整个数字化转型带来什么样的赋能?
2021,低代码走红的前后
浪潮、巨头、大水……围绕低代码行业的走红,在2021年前后,从市场到应用场景,中国的IT软件开发行业正在历经一场有迹可循的“效率革命”。
低代码并非今年刚刚兴起的技术概念,早在2014年,Forrester就提出了低代码/零代码概念,而追溯到更早之前也已经有相关的技术基础。
但是,真正把这项技术推向市场前列的,是一场数字化浪潮。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封城、停工、居家一系列的防疫措施接踵而来,在线办公被推向高潮,数千万家企业涌入钉钉、企业微信、飞书、华为云WeLink等数字化平台。据App Annie的数据报告显示,在2020年2月,钉钉的下载量环比增长356%,企业微信的环比下载增长171%。
随着在线办公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更多的数字化服务开始进一步延伸、爆发。在HR、财务、销售、营销等SaaS服务场景,往往需要大量重复性、标准化的操作,这直接为低代码行业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土壤。
紧接着,行业巨头的入场瞬间带火了这个行业。
2021年1月,钉钉正式发布6.0版本,重点强化了低代码开发能力,瞬间在市场上引发一场有关低代码应用的热议。据官方数据显示,在一季度,钉钉上的低代码应用增长了约38万个,并带动钉钉平台整体应用数增长了一倍。
走红的低代码行业进一步在市场上掀起一阵热潮。资本追捧,投融资热度持续保持高涨,“智能相对论”根据网上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仅在2021上半年,低代码相关领域至少就已经完成了12起投融资,包括轻流、ClickPaaS、摩尔元数、数睿数据等专业玩家在内,整体市场形成了初创企业与巨头品牌共存的新局面。
就在市场高涨的热情之下,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随即让外界进一步看清了低代码应用所带来的“效率革命”。
自7月20日以来,强暴雨侵袭了河南,多地陷入严重内涝,被洪水裹挟的民众急需救援。零零散散的求助信息微弱地支撑着每一个想要活下去的生命,时间、效率与生命线串在一起,牵动着政府、社会以及每一个救援人员的心弦。
7月22日,驰豫志愿者团队开始搭建“河南暴雨·寻找失联者”寻人平台,在网易数帆轻舟低代码团队的帮助下,仅1.5小时,平台就成功上线,并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在线接力”,成为志愿团队展开救援的有效工具。
这一次,低代码应用在争分夺秒的暴雨救援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之外,低代码应用的价值被更多的社会组织和人士所看到,彻底火了。
低代码,值得吗?
当低代码越来越火,随之而来的争议与讨论也越来越多。
这种微创新性、轻应用化的开发模式一边解决着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所遇到的问题,另一边也因为开发上限太窄、行业定位模糊、商业路径不合理等问题而引发诸多争议。
面向低代码应用,市场似乎也很迷茫。
根据至顶网调查显示,64%的用户认为低代码是需求、23.6%的用户还不能不确定、12.4%的用户则认为是噱头,不过是数字化浪潮下一个比较吸引眼球的营销趋势罢了。
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吗?
脱离现实谈应用,都是耍流氓,低代码行不行,得看市场怎么说。
对此,“智能相对论”与相关行业人员交流发现,在当前的数字化转型趋势下,低代码行业的走红,大抵存在几个比较现实且关键的问题。
第一,低代码应用解决的是数字化浪潮下的长尾问题,不能以“田忌赛马”的思维来判断一项技术应用的未来。
首先,低代码并不能取代专业代码,更不是解决企业数字化核心问题的方法。低代码应用所解决的更多是企业数字化过程中的长尾问题,比如基于表单驱动的业务流程,在财务、HR、销售等场景下,往往需要大量的表单、流程、报表等,采用低代码模式就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搭建应用,来完成交付。
一来IT部门不需要浪费太多的时间在一些重复性、标准化的轻应用搭建上,可以腾出手来解决更复杂的数字化问题,二来业务部门虽然不懂技术,但也可以参与轻应用的搭建过程,避免出现技术不知业务的割裂情况。
那么,当我们期望低代码取代专业代码,实际上就陷入了“田忌赛马”的思维误区,两种代码模式所解决的数字化问题并不处于同一纬度,不存在相互排斥的替代关系,也不应该是零和博弈。
第二,企业数字化转型更多是从业务口切入,而非技术口,低代码应用能更好的配合业务人员加速推动数字化。
其次,对于企业来说,更多传统企业面向数字化转型是从业务口切入,而非技术口。其中的区别就在于,企业更多是想要用信息技术来服务业务流程,而不是用业务流程来验证信息技术。
所以,在这种情势下,低代码应用所带来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在大部分没有IT团队只有业务团队的公司,低代码应用就能快速的实现业务数字化,而不是重新组建IT团队或是搭建专业的业务系统。
可以说,业务导向型企业面向数字化的转型进一步刺激了低代码应用的发展,在越来越追求效率的当下,低代码为企业避免了“重复造轮子”的问题。
第三,低代码应用不是“空中楼阁”,作为企业数字化的生产力工具,仍需要专业代码来搭建和打造。
最后,低代码应用的本质是一个工具,既不会取代专业代码开发,也不是毫无根基的低代码应用。相反的,为了实现低代码,平台一般会隐藏诸多不必要的技术细节,而这些要么是依赖专业代码开发的底层框架,要么依赖于平台编辑器。
比如,在一个低代码平台上,业务人员可以完全通过拖拽或是简单的代码开发就能完成一个低代码应用,但是这些拖拽背后的逻辑和算法就得依赖于平台本身的专业代码开发。在这种情况下,IT应用开发被进一步分化。
就好像用铁锤干活的人,不需要了解打铁技术一般,低代码与专业代码开发在这里就形成了两种不同人群的需求。那么,不管低代码应用存在与否,实际上专业代码开发者都不会被替代。
人人都是开发者?
低代码应用的走红同样带火了一句口号,“人人都是开发者”。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两者已经形成了一个“捆绑关系”,低代码应用未来如何,实际上就是回答“人人都是开发者”是否可信的问题。
低代码应用为“人人都是开发者”提供的是实践路径,那么,从现实落地和市场需求来看,是否人人都需要成为开发者呢?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企业数字化加速转型,企业的IT需求远远超出了传统IT部门的能力。过去,在传统企业中,IT部门只是负责系统运维、网络布线、计算机维修等低价值工作,并不需要深入业务之中。
但是,随着企业向数字化全面转型,越来越多业务上云,底层的业务逻辑已经改变。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现实世界的业务流弱化,虚拟世界的数据流增强。
简单以财务举例,过去财务人员只需要把现实的报表录入计算机系统,如今越来越多的财务相关数据产生于线上、存储于线上,因此财务应用需要与其他业务应用接轨,来解决财务人员的进阶需求。
在这种情势下,技术与业务的深度结合,对于企业人员来说,就需要面临两种转型,要么技术人员懂业务,要么业务人员懂技术。全面的数字化意味着未来企业的每一个业务都将与信息技术结合,那么对于企业而言,人人都是开发者将是最理想的一个状态。
在IDC发布的2020数字化转型2.0的5个驱动力:无处不在的AI、每个人都是开发者、云与边缘的融合、重新定义信任、解决方案自动化,其中就印证了这种趋势。
那么,综合数字化趋势、投融资热度以及应用市场需求等因素来说,低代码应用的走红并不意外,这个从过去就一直不温不火的概念在近年来受到市场和企业的追捧,更多是在数字化进程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基于这个基础,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加入低代码平台的开发与应用,将其打造成为目前服务企业数字化的一个关键工具。
当然,目前低代码行业还在分化与聚合,初创企业依附巨头平台,巨头品牌加速研发新工具,各类拉锯仍在持续,未来摆在低代码行业面前的或许将是一个生态化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