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医共体“活”起来!海宁创新本土专家“两地双服务”模式
在斜桥中心卫生院门诊一楼,每周三的上午,中医内科是最多人“光顾”的诊室之一。
50岁的女儿带着77岁年迈的父亲从盐官赶来,匆匆敲开了这扇门。
30多岁的瘦小伙捂着自己的胃,愁眉苦脸地说:“最近饮食不规律,胃病又犯了…..”
60多岁的老人叹了口气:“最近胃里胀、脚酸,不知道是啥情况。”
他们总是神情紧张,他们迫切需要一个答案。而曹建春就是那个给出答案的人。
今年56岁的曹建春是市中医院副院长、主任中医师,从2000年开始,每周三定期从市区赶到斜桥中心卫生院坐诊半天,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这也是我市医共体的一环,让医疗资源下沉到乡镇,打通基层百姓就医“最后一公里”。值得一提的是,斜桥中心卫生院持续推出本土专家“两地双服务”模式,通过这样的“输血”方式,让患者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曹建春)
每天都有专家来坐诊
儿童和老人成最大受益者
“市级专家定期来镇里,我们看病轻松多了,费用也降低了。”近日,家住斜桥镇斜桥村的吴师傅笑着说。
吴师傅这天拿着体检报告单来看曹建春门诊的。对吴师傅而言,到城里看专家门诊,要花半个小时乘车不说,好不容易挂到专家号,因为病人太多,医生也很忙,他想多问几句又不敢开口,对自己的病情一直不放心。
当天,曹建春开好医嘱,又不厌其烦地详细交代了吴师傅的起居饮食和服药方法……曹建春态度和蔼可亲,耐心地问长问短,吴师傅“壮着胆子”问得明明白白。听说病情没有大碍,他憨厚地笑了。
曹建春桌上杯里的茶由热变温再变凉,曹建春抽不出空来喝上一口:“忙起来就顾不上了。”
“我从2000年就来斜桥中心卫生院坐诊了。”曹建春介绍,他自己也是斜桥黄墩村人。不管严寒酷暑,他都坚持每周定期赶来斜桥卫生院坐诊,风雨无阻,为了方便老斜桥几个片区的病人,在每个月的第一周,曹建春会去斜桥分院坐诊半天。
医共体建设后,获益最大的除了老人,另一个群体是儿童。
在斜桥镇中心卫生院,除了开设针灸理疗科、骨外科等门诊,还有中医儿科,每周二上午,来自市中医院的儿科医生胡浙宁都会定期来坐诊。
小镇上来了儿科医生,不仅孩子就医变得方便,诊疗也变得更加规范。
对此,家住斜桥庆云社区的“二孩”妈妈周女士深有感触,她的小儿子患有哮喘,一到换季或者气温骤变就容易大病一场,三天两头得往市级医院跑。“太折腾!”如果碰上两个孩子同时生病就更糟心了。
“现在孩子生病了我首先就会带他们来斜桥卫生院。”周女士说,从她家到斜桥中心卫生院不到10分钟,在这里看病又不需排太久的队,相比以前省时又省力。
创新本土专家“两地双服务”模式
在门诊一楼的墙上,记者看到,挂着8名专家的介绍,同时,创新本土专家“两地双服务”模式,其中有4名是斜桥籍医疗专家,使专家更接地气、更受当地百姓欢迎。
“当地的百姓都知道,哪一天来找哪个医生,不会像以前那样,因为不方便就不去复诊和随访。”斜桥中心卫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记者看到,这8名专家中,其中还包括朱氏外科朱霁青和朱良父子,每周日上午坐诊。
△朱霁青
对于朱氏父子,很多人不陌生。朱霁青看病有个特点,就是凭着几十年的中医外科经验,他一般询问下病情,看下病症,把下脉便知病症该如何治疗,特别是在皮肤外科方面很有经验。
朱医生开的药方,大多也就几块钱。其中有一位病人,手上长了一个腱鞘囊肿,朱医生就在病人患处用力一捏,便治好了。还有一个小男孩,皮肤老是痒,朱医生看了以后,只是让他回家用白醋每天擦三次,病症自然就会好。
在朱氏外科看诊的,不一定是海宁人。周边县市的病人,也会慕名而来。去朱医生那儿看病的,有被母亲抱在怀里的婴儿,也有被儿子搀扶着前来的老人,他都会微笑着给病人搭脉,询问他们的病情。接着就是帮他们敷药、换药、开药方……
针对每个来看诊的病人,朱霁青都会把这种病的来龙去脉说得很透彻。而朱良继承了父亲的医术,也继承了父亲的医德。他会跟每一个病人耐心地讲解,把病因解释清楚,让病人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
因为忙碌,朱医师父子经常是没有准点吃过饭。他们父子俩看病的原则是把病看好才吃饭。
服务技术“优”起来
医共体真正“活”起来
今年以来,斜桥中心卫生院成为市中医院医疗集团成员单位。市中医院进一步下沉优质医疗资源,按照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的标准,带动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实现新提升,同时,在原有医疗专家“下沉”坐诊和专科建设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在中医诊疗、专科建设、手术开展、信息化建设、医养结合、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精准承接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以前,有些病人我们没条件治,动不动就叫他们‘上去看’,现在我们可以把他们留下来了。”据悉,今年,斜桥中心卫生院投入78万元购置了高清电子胃肠镜设备,并按标准装修布置胃肠镜检查室,为患者提供了一个舒适、安全的诊疗环境。
(医生林龙华为患者针灸)
此外,医共体内医院通过精准培训、师徒结对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也让基层医生得到更多学习的机会,通过这样的形式,给基层医院留下了一支“不走的”专家医疗队。
32岁的年轻医生沈健充满干劲。从两三年前开始,他一直跟着曹建春坐诊、抄方。“学习到不少课本上没学过的知识,受益匪浅。”沈健说。
(沈健跟着曹建春学习)
此外,我市加大人才保障力度,完善医护人才引进、激励机制,让医护人才“进得来、留得下、干得好”。同时,深化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积极构建更便利、更高效、更舒适的医疗服务新模式。
如今,得益于医共体建设,斜桥中心卫生院的医疗能力得到了提升,医疗服务格局得到了优化。2018年,专家接诊5538人次。输血同时更注重造血,卫生院累计有12名临床医生成为市级医院专家的“徒弟”,接受“手把手”带教。在专家“下沉”帮扶下,中医妇科、中医针灸科、儿科等发展迅速,吸引本镇及周边患者求诊,中医外科被列为海宁市首批基层医疗机构特色专科,更多人选择在基层首诊。
在高效运用双向转诊系统的基础上,还建立与市中医院远程会诊中心,依托互联网技术,已有数十名患者先后享受市级专家“隔空”问诊服务。同时,诊间结算、自助缴费、排队叫号、移动查房等信息化服务实现流程更优化、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持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此外,在医疗、护理、药剂、院感等质量控制以制度协同、培训协同等形式,加快推进同质化、扁平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