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查看了几乎所有的介绍低代码的总结和分析报告,几乎…(低代码有哪些缺点)

我查看了几乎所有的介绍低代码的总结和分析报告,几乎都没有把低代码最底层的产品逻辑说清楚。今天我尝试不用复杂的技术名词,也不用代码,把这个事儿给大家说明白,低代码到底怎么回事儿!(人云亦云那些,我就统统省略了,我们直击最底层的逻辑,这种分析产品和技术的方式应该也是通用的。)

低代码给谁用的?

三类人群:

一、开发者/程序员:(或者更广义的开发者)核心开发应用或程序的逻辑和写代码并无差别。(程序逻辑就是程序逻辑,没有第二种逻辑可言了)

逻辑要求能力:强

开发的方式:鼠标点击、连线、拖拽、配置

(低代码和“代码的关系”最好是“代码都可以用,不用代码都可以做出来”)

二、业务编辑人员:就是设计各种工作流、各种表单、各种图表的人员,只需要知道业务逻辑,怎么操作就可以了,不太需要“程序逻辑”,而对业务本身理解较深。

逻辑要求能力:中

开发的方式:鼠标点击、连线、拖拽、配置

三、业务使用人员:(即业务最终的用户)例如需要填写表单、做审批/评价、填写记录…总之就是最终去使用“业务配置人员”配置好的界面及相关功能的用户。

逻辑要求能力:低

开发的方式:鼠标点击、连线、拖拽、配置

三种状态

一、开发态:(区别于“运行时”的状态)怎么去理解开发态呢?我举两个例子,例如操作系统Windows,开发Windows代码设计整个系统的时候,就是开发态,成千上万的工程师都在写代码和调试,然后编译成Windows系统软件,而最终你购买电脑之后,开机,进入Windows系统桌面,这个时候就是运行时了。例外一个例子,你身上的DNA可以理解为开发态,你的大脑可以理解为运行时…。开发态代表什么都可以修改,灵活性较高;而运行时,一些部分已经固化,就不太容易修改了。

二、运行时—业务编辑态:这种状态对应上面的“业务编辑人员”,即“业务编辑人员”使用“编辑器或设计器”的这个过程。

三、运行时—业务运行态:这种状态对应上面的“业务使用人员”,这个我就不再重复介绍了,几乎所有的低代码平台对这部分的使用都是一致的,从上面的图也可以看。

低代码平台之间核心差异

有了前面的“三类人群”和“三种状态(实际上低代码产品只能在前面两种状态里面产生)”,把现有的所有低代码平台往里面去放就可以了。(直接查看附图)

而且你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

在“开发态”做产品,一个核心体现就是“生成代码”!这种方式通常是比较难的,通常需要“中间语言DDL/编辑器/解释器”等,需要“图形化逻辑表达”,研发的周期往往也比较长(短时间内做不出什么好东西的)。

把“开发者”和“业务编辑人员”放在一个产品下面(传统的Mendix Outsystems CodeWave等的做法),不管是放在“开发态”或者是“运行时—业务编辑态”,都是一个比较尴尬的事情,一方面要设计多个设计器给不同的人员去使用(也是多个设计存在的原因),另一方面把“两波完全不同的人”放在一个产品下,通常两边都不讨好。“开发者觉得不方便,操作麻烦”,“业务编辑人员觉得看不懂,太多代码相关背景知识”。(从上图可以看出,有一些产品,直接取消了“开发者”,就和SaaS类似。)

iVX并没有设计多套“编辑器”,而是一个“IDE”,更像是“图形化编程语言”的思路,也不用把“开发者”和“业务编辑人员”放在一套产品下面。

一些大平台,直接把“低代码”做成了自身生态的快速粘合剂或“快速开发工具/设计器”,例如宜搭、PowerPlatform等,也是一种思路,但是必须要平台足够大才行。

另外,我想说的是,一个工具是否好用,技术最多占一半,另外的一半是产品!而且最终是否为用户带来效率,是否用着爽,可能才是成功与否的关键。#编程经验# #低代码# #快速开发# #代码生成#

我查看了几乎所有的介绍低代码的总结和分析报告,几乎...(低代码有哪些缺点)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公众号
公众号
在线咨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