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集美街道:着力“三强化三转化” 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

厦门集美街道:着力“三强化三转化” 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

“嘉庚故里·学村有戏”展演活动现场(东南网记者 李霖 摄)

集美区集美街道位于集美老城区,是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的故里,也是享誉中外的集美学村所在地,辖区面积4.6平方公里,拥有5个城市社区、常住人口8万余人,10余所大中专院校、师生4万余人,鳌园、十里长堤等国家4A级景区或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集美街道立足“社区、学区、景区”融合发展特点,注重“一精神三文化”(即嘉庚精神和华侨文化、闽南文化、学村文化)赋能,着力在党建引领、以文化人、为民利民上下功夫,扎实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强化党建引领

让组织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优势

集美街道党工委积极探索“党建 社区治理”有效途径,用党建“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将政府、企业、驻地单位、社会组织、“双报到”党员、新就业群体、居民群众等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成为基层治理的“主心骨”。

为打破地域、领域、条块限制,集美街道、社区深化党建联建,运用“党建引领 网格赋能”方式推动党组织延伸覆盖,统筹引导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居民志愿者中的党员成立19个网格(小区或片区)党支部,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形成“党组织建在网格上、党员服务在群众中、事项办结在网格内”的工作机制,构建起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

集美街道还以健全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体制为抓手,不断完善“三联四共”“网格呼叫、部门报到”“接诉即办”和“邻呼我应”等制度机制,建立健全街道党工委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驻地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联动机制,为实现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提供强大制度支撑。

强化以文化人

让人文底蕴更好转化为治理力量

充分发挥人文集美、嘉庚故里和百年学村的文化优势,集美街道依托鳌园、陈嘉庚纪念馆、嘉庚书房、大社戏台等阵地,通过“我来演、我来讲、我来教”形式举办“嘉庚故里·学村有戏”展演活动,组织居民群众互动式体验南音芗剧、龙舟赛等本地非遗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群众心灵;组织嘉庚精神宣讲团、百姓代表和宣传达人通过开展立体化、沉浸式宣讲活动,推动新思想新理念新风尚和嘉庚精神传播,让基层治理新风“飞入寻常百姓家”;大力推动艺术家、文艺青年、高校师生和设计师进驻社区,举办“婆婆妈妈”素人绘画、“高雅音乐进大社”等活动,提升群众文化素养。

依托社区文明实践站、嘉庚书房、道德讲堂、家庭论坛、“红邻客厅”、小区“话仙角”等阵地,集美街道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团体章程等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凝聚共建共治共享的正能量;引导党员、网格员、宗亲、房东、店主等成立“近邻理事会”“集美大社商业联盟”等议事组织,群策群力破解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堵点痛点,激发群众自治活力;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组建“敬贤艺术团”“南乐社”和“芗剧社”等社区团队,丰富居民文体生活,增强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为加强敦风化俗,涵养治理新风,集美街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2023年以来,集美街道开展移风易俗活动24场,简办红白喜事109起、民俗事5场,精减6个祈福进香活动点,集美社元宵祭祖习俗(“刈香”)活动全程没有燃放烟花爆竹。结合文明城区创建活动,集美街道发挥“志愿服务110”联动调度机制优势,依托文明实践所(站)、志愿服务驿站、志愿者队伍,广泛发动党员干部、“五老一新”人员、青年学生、居民群众等常态化开展助老爱老、生态保护、文明宣导等志愿服务,形成了与邻为善、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治理氛围。

强化为民利民

让宗旨意识更好转化为治理成效

如何加强治理模式创新,为群众平安幸福生活“加码”?“惠民”是关键词。集美街道探索实践“嘉庚精神·近邻一公里”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模式,结合推进大社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把“忠公诚毅闯”的“嘉庚精神”内涵与近邻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有机结合起来,秉持“大城小爱·五光十社”的理念,有效破解了城中村现代化治理难题。

立足辖区面积小、治理主体多、人口密度大等特点,集美街道以替居民“办小事、破小案、解小忧、帮小忙、惠小康”为工作导向,秉持“速度就是态度”的工作理念,在辖区39个网格中每个网格选聘6-7名热心市民作为平安信息员,建立“网格平安微信群”,明确解决居民诉求的“54321”工作法,第一时间响应居民诉求,形成群防群治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模式。

集美街道盛光社区老旧小区多、自建房多、店面多,但物业服务覆盖率仅3%,卫生保洁、秩序维护、设施保养、绿化养护等存在不少短板。为此,街道探索实践无物业小区实施“大物业”管理模式。按照“党建引领、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社会参与、科技赋能、群众评价”的思路和“统筹规划、共商共治、成效共享、先尝后买”的路径,引导物业服务企业成立党支部,协调推动社区居委会与物业服务企业签订“大物业”管理服务协议,将无物业管理的8个小区、28个独立楼栋、320栋自建房和318个店铺全部纳入“大物业”管理,实现社区物业服务覆盖率达100%。与此同时,通过基层治理“六微”工作法,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让无物业小区、自建房片区有了“红管家”,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针对辖区人员构成多元化、居住条件差异化、居民需求多样化、人口面临老龄化等特点,街道以“强组织、创机制、优服务”为抓手、“集美热心人队伍”为依托,在岑西社区成功探索“一核两体”“一长多员”的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模式。通过建强组织延伸治理触角,以社区党组织为引领,推动21个单位成为社区共建单位,分别认领22个无物业管理小区,同时发动各网格招募热心人,培育出9支集美热心人队伍参与社区治理。通过创新机制加强治理保障,搭建“逢二五”议事平台,构建起社区层面“一核两体”的共治模式和网格层面“一长多员”的自治模式,让社区或网格的事务件件有反馈、事事有落实。通过优化服务激发治理活力,塑造“岑心岑意”为您服务党建品牌,打造了“集时志愿、美好邻里”时间银行,通过时间银行公益志愿积分,激励热心人参与社区治理。

积极回应居民群众所需所盼,街道大力推动工作力量向社区下沉、服务资源向社区配置,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一方面,以社区便民服务站标准化建设为平台,在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便民服务站,公开办事指南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审批服务事项及“一件事”“跨域通办”及帮代办服务等清单,将人力资源、医保低保等80余项便民事项下沉社区,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去年累计接待办事群众1万余人次,受理各类业务近万件,按期办结率100%。另一方面,依托社区党组织和小区(片区)党支部建设,规范设置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治理中心、文明实践站等,形成社区“1 N”基层治理阵地,推动各方资源力量下沉到社区、网格,引导推动党员干部参与基础设施修缮、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治理、垃圾分类提升和矛盾纠纷调解等,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近距离为居民提供“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食堂”、延时服务、托育托管和巡诊等民生服务。

此外,街道、社区党组织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化运用“四在一线”工作法,不断提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造福群众的能力。3年来,街道开展“知民情、解民忧、惠民生”现场调研150多次,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现代化治理、道路交通优化等工作中入户率达98%以上,先后投入1.78亿元完成81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改造263栋楼房约70万平方米、惠及7759户居民;投入1亿多元推进大社和大社新村现代化治理、惠及1.3万多人;顺利推动厦门大桥进岛端片区、尚南路、集岑路单向通行;推动完成轮机学院、十里长堤等3个停车场建设,街道、社区在提升为民服务能力中探索形成了一些基层治理做法,形成了城中村治理群众工作“一线工作法”,打造了“碧海蓝天调解工作室”,群众的安全感、认同感、归属感持续提升,得到了广泛好评。

来源:东南网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公众号
公众号
在线咨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