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等奖!三位重大老师在重庆市教委师德师风主题征文比赛中获奖

为进一步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弘扬高尚师德师风,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举办了关于“学党史 崇师德 育新人”师德师风主题征文比赛和师德师风优秀案例评选活动。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张帆老师在征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经过专家评审,共评出获奖征文116件,优秀案例22件。其中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师资博士后张帆老师凭借作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记志存高远、亦师亦友的姚树洁教授 》荣获师德师风主题征文比赛一等奖

一二等奖!三位重大老师在重庆市教委师德师风主题征文比赛中获奖

获奖教师介绍

一二等奖!三位重大老师在重庆市教委师德师风主题征文比赛中获奖一二等奖!三位重大老师在重庆市教委师德师风主题征文比赛中获奖

张帆老师,是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师资博士后。师从姚树洁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高铁建设与区域经济增长。先后在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SCI&SSCI)、China & World Economy(SSCI)、南开经济研究(CSSCI)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曾获重庆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张帆老师为人谦和,开朗大方,对待工作和科研始终保持饱满热情和活力。除了收获了丰厚的科研成果,张帆也热衷于朗诵,是一位全面发展的优秀教师。其中在2021年“重庆大学教职工庆祝建党100周年朗诵比赛”中担任主领读,带领团队获得二等奖。

她常说自己的品性、性格的树立,离不开恩师的辛勤教导与影响,在本次征文比赛中,她特别讲述了“志存高远、亦师亦友”的博士生导师姚树洁老师,她用质朴的文笔,讲述了姚老师对她成长过程中的启迪与熏陶以及对姚老师崇高的敬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张帆老师的征文中饱含的浓浓深情。

一二等奖!三位重大老师在重庆市教委师德师风主题征文比赛中获奖一二等奖!三位重大老师在重庆市教委师德师风主题征文比赛中获奖

图为张帆老师作为主领读参加建党100周年的朗诵比赛并荣获二等奖

以下是张帆老师获奖征文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记志存高远、亦师亦友的姚树洁教授

张帆

我是一名刚加入教师队伍的新兵,在我的多年求学之路上,最幸运的事就是遇到我的博士导师,姚树洁教授。姚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私的奉献精神、平易豁达的人生态度,使我深受启迪,受益匪浅。生活中点点滴滴也无不让我感受到师恩无限。

姚老师2014年离开英国诺丁汉大学全职来到重庆大学,成为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担任重庆大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2020年参与建立国家级智库“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并担任该中心的秘书长。七年来,姚老师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任劳任怨、扎根重大,不分严寒酷暑,不分周末假日,在科研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还坚持用心培养后辈科研人才,2017年被学校选为“立德树人”先进教师代表。

姚老师对我的影响之一,是勤奋。在重庆大学工作的七年里,笔耕不辍的姚老师以主要作者身份发表SSCI期刊文章22篇,其中一区文章10篇,《经济研究》8篇,其它CSSCI期刊近20多篇。出版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3部……此外,姚老师还创建了一个颇有人气的微博,坚持更新,坚持用通俗浅显的语言讲理论、传递正能量。这些成果背后倾注了姚老师很多的心血。姚老师对经济学的热情,以及对科研勤奋、敬业的态度,让每一个学生钦佩不已,大家称他为“最拼老教授”。虽然已经在经济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他完全没有把这些成就作为终点,纵然身体一直被眼部飞蚊症、颈椎病等问题困扰,却坚持奋斗在科研一线,越做越深、越做越广,只要中国遇到新的经济问题他都会第一时间展开研究,平均每天在办公室时间超过10个小时。曾经有一次姚老师在办公室突感头晕,我去问问题正巧碰到,想送他回家,他却说在沙发上休息一下就好,甚至第二天继续坐飞机出差讲学,每每想起都令人震撼又心疼。

姚老师对我的影响之二,是责任。“让科研有用,源于实践,回归实践,要接地气,找准研究问题和方向,密切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研究成果写到祖国大地上”,这是姚老师一贯秉持的理念。他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在精准扶贫、抗击新冠肺炎斗争、私营经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方面,姚老师不断努力服务地方发展需要。此外,长期接受国内外各大媒体邀约及采访,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广播媒体接受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定期采访,探讨弱化中美分歧,寻找全球经济稳定发展,应对新冠肺炎流行等问题,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判断及建议,发出重庆大学的声音及个人的观点,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在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大需求下,他亲自带领团队老师、同学,多次下到田间地头、偏远贫困乡村,只为找准穷根,为乡亲们出谋划策、想出脱贫致富金点子,不畏寒暑,面对新冠疫情,也不畏阻隔,冲锋在前。在调研中,他会嘱咐学生不要以研究者的身份自居,多倾听来自社会和民众的心声,多学习一线扶贫干部来自实践的经验和见解。他也会乐呵呵地与老乡们唠嗑,耐心地听他们唠唠家长里短。在一次次的田野调查中,姚老师鼓励同学们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把研究精力放在对祖国有用的话题上。

讲台上的姚老师,中气十足,滔滔不绝,除了倾尽所能地给学生们分享经济学专业知识与科研经验外,他更愿意将自己在国外几十年的所见所闻分享给学生们,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大家能够客观地看待现在我们国家在世界上的位置,摆正自己的心态。更重要的是,用正能量的世界观影响当代中国青年。姚老师常说:“在我看来,如果能够把我的知识传给学生们,也许现在没有感觉,但当二三十年以后他们走到了我这一步,到那时能回想起来我当初对他们的教诲,只要其中能有一两点启发到,这就是我作为一名老师的骄傲。”

姚老师对我的影响之三,是热爱。他爱护学生,也激励学生。在选题、研究方法等方面,姚老师给予学生们最大的自由,希望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在某一个领域里有所建树,永远对每一位学生充满期望。但对待学生做出的论文、著作等科研成果,严格要求,锱铢必较,逐字逐句反复修改指导,细致到具体数据、图标号甚至错别字。对论文被退稿的学生,不断安慰鼓励,并继续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帮助。

让学生们感动的,还有姚老师在生活中对学生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对社会各个角落的深切关注。大家评价他是志存高远的经济学人,亦师亦友的模范导师。他会在下班后带着学生在菜市场买菜砍价,一起回家做饭聊天;他会鼓励学生在努力钻研的同时,保持健康的心态,兼顾生活和家庭;他会关心清洁工、出租车司机、棒棒师傅等各级人民的收入和生活;他会在看到学院保安腿受伤时,跑到办公室取红花油;他会在看到穿着毕业服的毕业生时,主动上前关心就业情况;他会每天和学生一起去食堂,并抢着给学生刷饭卡。

一二等奖!三位重大老师在重庆市教委师德师风主题征文比赛中获奖

图为张帆老师与姚树洁教授及其博士、博士后课题组老师合影

“幸福,就是你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最大的幸福感来源于我研究的课题,提出的观点对我们的社会发展很有用。这些观点不一定非要让所有人认可,哪怕是写给自己看的,我也觉得很开心。”这就是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对自己幸福感朴素又纯粹的定义。经济学研究不仅是姚老师的工作,还是他的兴趣所在,更是他一直在追寻的人生价值。“我不能预测明天,但我向往憧憬明天。”


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林智、副教授胡盛东凭借作品《师者父母心,从‘芯’出发》荣获二等奖。

一二等奖!三位重大老师在重庆市教委师德师风主题征文比赛中获奖

获奖教师介绍

林智

副教授,博士,IEEE Member

2009年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12月获得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博士学位,2016年2月加入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集成电路设计与工程系。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在IEEE Transaction on Electron Device、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Electron Letter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

胡盛东

副教授,博士(后)

2002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5年7月于四川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9月-2010年6月在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专业为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2010年7月至今在重庆大学通信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11年10月至2015年6月进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四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研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收录11篇,公开或获权国家专利多项。先后担任了本科生的《微电子器件》、《半导体物理》、《集成电路工艺原理》与《ASIC设计原理与应用》等课堂教学及实验环节的指导工作。


林智与胡盛东副教授研究方向都是集成电路芯片,他们用生动灵活的语言让无数学子了解到了芯片的特殊性,将他们带领到这微观下的广袤世界,并使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他们而言,这是我国国产集成电路芯片的希望和燎原之火,更是“中国芯”必然崛起的不懈动力。征文中林智与胡盛东副教授时刻以王红旭老师作为自己的行动标杆,处处饱含着“为人师者父母心”的感人情怀,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们笔尖下流露出的炽热的情感。

以下是林智副教授和胡盛东副教授的获奖征文:

师者父母心,从‘芯’出发

林智,胡盛东

一、学史崇德,汲取榜样力量

古语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从时代楷模身上学习舍己为人的精神和品德,是提高个人修养、促进心灵成长和完善自我人格的切实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的百年历程,是光荣辉煌的一百年,也是艰苦卓绝的一百年;是奠基立业的一百年,也是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在这不平凡的一百年里,涌现出无数英勇奋斗、敢于牺牲的英雄模范,勇救两名落水儿童的王红旭老师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学习王红旭老师的英勇事迹,感慨颇多。王老师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位平凡的人民教师,但他却做出了十分伟大的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拯救他人生命。王老师的身上既体现了中国人民乐于助人、急人之困的优良品德,更体现出一个共产党员在关键时刻勇于挺身而出、敢为先锋的担当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王老师的英勇事迹让我们认识到,榜样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兢兢业业,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日可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不再是梦。

二、从‘芯’出发,善加引导学生

“芯”是我们的专业,是指集成电路芯片。之所以把集成电路称作芯片,是因为它是电子设备最核心和最重要的部件,正如心脏之于人的身体。我们所教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熟知芯片中每一个结构单元的工作机理,熟悉它的工艺技术,弄懂这些看似美艳的芯片在实际中如何生产出来。说它特殊,是因为它太小了:芯片中最小单元的尺寸在现有工艺水平下远小于1微米,1微米大概是人类头发丝直径的百分之一。正因为它太小,如何能够让学生们充分理解这些这些微观世界的基本原理是个难题。学生从大二开始接触专业课,我们对自己上课的要求是:不但要教会学生这些原理和工艺,更重要的是,不能对这些看不到摸不到的东西失去兴趣,相反一定要产生兴趣。好在我们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学生,要求自己在课件准备上多加入便于同学理解的图片、动画乃至视频等内容,多列举身边的宏观实物以便于他们理解微观粒子之间的规律,尽可能多通过国创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所学对象。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学生一般也都热爱自己的专业。一位被保送至清华大学硕博连读的学生在毕业临行前曾发微信留言:感谢老师带我进入如此丰富多彩的集成电路世界。我们很感谢能有这样一条信息,相信这是我们国产集成电路芯片的希望和燎原之火,更坚信“中国芯”必然崛起。付出总是有回报的,盛东老师当选重庆大学第五届十大最受欢迎老师,受到同学们的高度认可。

除了给本科生上课,我们也将这份心融入到研究生培养上来。比起本科生,研究生和老师接触的时间更长,而且在本专业领域学习更加深入。如何善加引导,将他们培养成集成电路专业的专家,培养成本专业的接班人是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我们从帮助学生制定培养方案开始,一步一步带领他们进入科研世界,手把手教会他们使用专业软件和专用设备开展研究工作,提高他们的学术修养,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科研诚信。在科研工作中,以身作则,分享自己的成功和失败经历,让学生少走弯路,快速成长。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我们获得了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代表的多项高层次项目资助,多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在本领域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一些同学选择出国深造,部分已学成归国,在集成电路领域绽放光彩。

三、师者父母,用心关怀学生

“芯”发展,从“心”开始。医生行业有句话叫医者父母心,说的是医生对病人是一种很牵挂的心态,跟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心态一样,这个道理对我们教师职业也十分适合。正如王红旭老师一样,“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待落水儿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奋不顾身去营救。教师只有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去看待,才会主动思考他们应该学会什么,并想方设法去教会他们。就像我们会想方设法做许多好吃的并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吃点、吃的健健康康一样,当学生遇到困难失去信心的时候也会主动答疑解惑,会不厌其烦的回答孩子们各种傻傻的问题;就像我们会对放学回家情绪低落的孩子关怀一样,当一个一直认真听讲的学生突然开始变得只会盯着手机发愣时会主动问一句“同学,发生什么事情了么?”我们会不断的要求自己、丰富自己,正如希望在自己孩子面前树立一个正面的家长形象一样。

曾经有两个同学在手机发来消息,倾述各自遇到的困惑。一位是大二的女同学,因为某个竞赛没有进入决赛很沮丧;另一位是大三的男同学,聊的是感情问题。和他们交流并没有让我们觉得时间被占用,相反我们对学生在遇到各种问题的时候能够想到找老师来交流感到很荣幸。我们努力让学生认识到,在他们遇到学习、工作、生活上各种问题的时候,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我们也通过适当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帮助到他们,而不是仅仅做一名上完课就走人的过路型老师。最近,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教育界提出很多的希望和要求,我们认为,一个“心”字可以体现很多问题,初心、良心,关心、耐心,父母之心。

最后,祝我们“中国芯”快速的发展壮大,更希望我们重庆大学培养出来的集成电路人才在这当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而我们也能始终坚持:学史崇德,培育“芯”人;师者父母,从“芯”出发,从“心”出发!

来源: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编辑:谭晓晨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公众号
公众号
在线咨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