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学科风采】 感受化学魅力 传承科学精神(郑州大学化学学校)
编者按:郑州大学以“2024学科建设年”为主线,通过高水平学科建设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奋力开拓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为展现学科成果、营造学科氛围、讲好学科故事,现推出“学科风采”专栏,本期带大家一起领略化学学科的风采。
学科带头人寄语:
郑州大学化学学科带头人——常俊标院士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始终胸怀祖国,为国家繁荣昌盛、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坚定不移地秉承爱国主义精神,才能在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的征途中取得新突破、新成就。我们要以探究自然奥秘为己任,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在追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要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才能为人类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历史沿革
化学学院(原化学系)始建于1956年,是原郑州大学建校伊始设立的三个系之一。著名化学家刘椽、徐墨耕为代表的奠基者及来自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等著名高校选派的一批骨干教师,为化学系的创办作出了卓越贡献。
左为刘椽,右为徐墨耕
郑州大学化学系(现位于南校区)
上世纪80年代前后,车得基、王文祥、嵇耀武、李相魁、吴养洁、庞锡涛、刘长让、郭彦春等为代表的老一辈优秀教师在化学系执教。化学系坚持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研究开发的一批科研成果,如氨合成球形催化剂、MSQ脱硫催化剂、溶剂法提取净化巩县风化煤黄腐酸、冠醚合成新方法、银镀层溶解液研究、新药盐酸氟桂嗪的开发与研制等项目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3项,国家发明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发展现状
2017年和2022年,化学学科两次进入国家“一流建设学科”名单,进入发展快车道。近年来,学科汇聚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项目入选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等高层次人才20余人。获批建设特种功能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建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同牵头组建河南省实验室——平原实验室。拥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学院现有实验室面积近3万平方米,建设有大型仪器服务共享平台,设备总价值1.5亿元。近5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人才项目20项,国防科工委军工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8项;发表SCIE收录论文2000余篇,高被引论文150篇;获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
建设成果
(一)深化科教融合培养拔尖人才
针对新时代对化学拔尖人才培养的要求,立足地方高校实际学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践行“三全育人”理念,2018年获批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2021年顺利通过验收。建立健全个性化育人机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化学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2021年,“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成为河南省全部基础学科中率先入选的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024年,成功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101”计划,加快构建具有郑大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高质量培养体系。
唐本忠院士指导拔尖学生参加学科比赛并录制视频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特等奖
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一等奖
2023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积极探索建立了化学专业“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培养机制,为拔尖班学生1对1配备高水平科研导师,使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全过程训练。从拓宽实践平台出发,充分利用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重点实验室等育人平台与科教资源,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在导师带领下,拔尖班学生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5年间协同改进化学教学实验项目16项,参与发表高水平教学论文10余篇,充分实现了“科研反哺教学”。在实践育人方面,拔尖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学科竞赛中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励10余项,体现了学院学生扎实的化学功底和卓越的创新能力。2023年7月,郑州大学“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首届拔尖班学生毕业,全班18名学生中,16名获得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全部进入985高校或中科院所化学相关专业继续深造,1名学生通过推荐制选拔进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拔尖班深造率达94%,是名副其实的“学霸班级”。
(二)师生两代院士,化学精神相承
吴养洁院士
吴养洁院士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证书
他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66载言传身教中为祖国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化学领域的领军人才。他就是郑大化学的旗帜、河南省培养的第一位“本土”院士——吴养洁教授。1958年7月,吴养洁先生在莫斯科大学获得苏联有机化学副博士学位后回国。当时,郑州大学作为建国后国家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需在全国高校抽调许多专家、教授来到郑州进行援建,牢记祖国培养之恩的吴养洁抱着“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满腔热情,义无反顾地来到郑州,开始了往后六十余载的科研、教学生涯。
吴养洁院士与丁奎岭院士
丁奎岭院士和常俊标院士看望吴养洁院士
吴先生在物理有机、金属有机与大环化学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和创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提供了有机化合物分子内、分子间弱相互作用众多新的证明,阐明了其作用规律,丰富了近代化学键理论。2003年,75岁的吴养洁先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河南省高校培养的第一位“本土”院士。年过古稀的他,学术目光仍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在吴养洁院士迎来80大寿时,还有创立“崔-吴偶联反应”的惊世之举。
96岁的吴养洁先生已经在郑大从教超过一个甲子,先后培养了8名博士后、20多名博士研究生、60多名硕士研究生,为国家和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丁奎岭院士和常俊标院士,已成为化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两代院士,薪火不息,这是郑大化学精神的最美传承。
(三)十年潜心磨剑,一药天下俱知
阿兹夫定获第十九届中国专利奖金奖
他扎根河南故土,潜心躬耕二十年,坚持研发中国自主的创新药物,在新冠肺炎治疗中贡献了中国力量,也在创新药物的版图上留下了闪亮的“郑大印记”。他就是阿兹夫定发明人、郑州大学化学学科带头人——常俊标院士。
常俊标教授亲自服药参加试验并抽血查看药物在体内分布情况
阿兹夫定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原研药的研发周期动辄数十年,我们熟知的抗新冠病毒、抗HIV病毒药物“阿兹夫定”从基础研究到获批上市,历时18年。阿兹夫定的研发始于2003年。为了解决核苷类化合物普遍存在的耐药性和不稳定性,常俊标教授研究团队合成了两、三千个类似的化合物,阿兹夫定便是其中之一。2007年,团队发现了阿兹夫定对HIV病毒的活性,于当年提交了化合物专利申请。2009年获得专利授权,2011年实现专利转让,2013年开始临床试验。2020年2月,用于治疗HIV的阿兹夫定被发现可以抗新冠病毒,同年4月便被国家药监局批准直接开展Ⅲ期抗新冠病毒临床试验。2022年7月25日,阿兹夫定片获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治疗新冠肺炎。这是国内首款自主研发、获批上市且唯一纳入新冠诊疗方案的新冠口服药,为我国科学防控疫情、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抗艾滋、抗新冠药物阿兹夫定的发现和新机制”入选国家“十三五”物质科学前沿13个重大进展之一。
(四)坚守绿色催化,30年初心不改
“尼龙6”是尼龙材料中应用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产品之一,可广泛用于纺织业、汽车业、电子制造业等,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但上游原料环己烯的制备需要特定催化剂,其制备技术在当时被日本旭化成公司垄断。1995年和2005年,旭化成曾先后两次将生产技术转让给我国并收取高达数十亿人民币的“技术转让费”,并定量供应,严重制约了我国相关制造业的发展。
2010年9月,利用本技术首次在我国实现了苯制环己烯工业化
成果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石化联合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
刘寿长教授入选新华社“中国网事·感动2020”年度人物
化学学院工业催化研究所从1998年开始研究苯选择性加氢制环己烯催化技术,历经刘寿长、刘仲毅教授两代人、二十余年的努力,自主创新,在催化剂、反应工艺、工程化及工业化成套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发明成果,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苯制环己烯技术。2010年完成苯制环己烯整体技术工业化后,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天津、重庆等省市建成装置30余套,年产能500余万吨,新增市场占有率100%。这标志着在此领域真正解决了“卡脖子”技术难题,打破了国外垄断。至2020年,团队已研发4代催化剂,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五)科研百花齐放,学术硕果累累
化学学科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顶天”瞄准基础研究前沿,“立地”对接地方产业创新链条,在“四个面向”指导引领下,始终坚持走在科技创新的第一线。
国家基金委对臧双全教授团队工作进行报道
臧双全教授获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国家杰青”臧双全教授领衔的团簇科学团队,以解决纳米材料的深层次构效关系的瓶颈问题为目标,在国际上率先发展了币金属团簇定点修饰和定向组装的策略,开发出系列团簇基新型功能材料,形成了以发光、催化、军工、医学诊疗等应用牵引的特色团簇基研究方向。
蓝宇教授
“机制导向的精准合成”发表系列高水平论文
“万人领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优青蓝宇教授领衔的理论计算化学团队,使用超级计算机作为工具,基于量子化学计算手段直接观测一个分子的结构、组成、性质,从而能够从微观层面认识一个有机分子在反应中转化的全部历程。通过分析中间体、过渡态结构和性质,对有机反应进行调控,使有机化学不仅停留在“动手尝试”这一层次,而是通过理论计算指导和设计新的合成反应。
付永柱教授
“万人领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付永柱教授,青年长江学者陈卫华教授、郭玮教授等组成的新能源化学团队,聚焦下一代二次电池体系、二氧化碳化学转化、钙钛矿光电器件等方向,打造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能源化学。设计新型可持续的高安全性储能材料,构建未来电池新体系,设计新型光电催化材料和器件,实现高效二氧化碳转化。
吕超教授
“长江学者”吕超教授团队针对聚合物材料在服役过程受不同诱因如光、热、氧气、湿度、辐射等触发不同老化途径,影响材料的稳定性及功能发挥这一问题,建立起化学发光监测聚合物降解过程和通过二维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调控自由基反应路径的方法,为聚合物的合理设计提供依据。
截至2024年5月,化学学科ESI学术排名全球46位(0.241‰),国内高校排名18位,自然指数排名全球37位,国内高校排名25位,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全球19位,在一代又一代郑大化学人的接续奋斗下,学科在实践中创新,在发展中突破,向着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砥砺前行!
来源|郑州大学官网
编辑|杨旼怡
初审|程华蓉
复审|李林洁
终审|聂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