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科技工作者专访】李静:让“太空种子”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
如果科学技术是时代之光,科技工作者就是时代的“追光人”,是他们用伟大的科技成果点亮我们的时代。2024年5月30日,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即将到来,【北青社区报副中心版】联合【通州区科学技术协会】,推出【副中心科技工作者专访】,致敬副中心勇于创新的科技工作者。
维生素含量翻番的“太空线椒”、在太空遨游的益生菌、高达6米的太空芦竹,号称“番茄森林”的“太空西红柿”,2米多高的“番茄树”能够沿棚架无限攀爬生长……
在于家务乡的神舟绿鹏产业园区内,各种各样太空作物、太空蔬菜、微型花卉琳琅满目,它们凝聚着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静和她的团队的心血。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航天育种变异几率高、育种周期短,可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创新出表现优质的种质资源,是缓解我国农作物优质种源贫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李静看来,她就像是一个躬身田间地头的“白领农夫”。
在101个品种里脱颖而出
“这种颜色不错。”“这种番茄的甜度和硬度都很好。”……5月26日,“2024京津冀鲜食番茄、黄瓜擂台赛”开赛。经过专家及大众评委品测盲评,李静和她的团队选育的“航粉高糖”口感番茄凭借突出的口感和果型表现,荣获番茄中型果组“一等奖”!
李静组织领导研发团队,利用空间突变体培育千种航椒、航茄等新材料,在全国范围内从南至北建立了六个品种示范推广基地。自主建立30多种、100多个品种的果蔬花卉能源草组培快繁体系,年产百万株优质草莓脱毒种苗,供应全国。与首都高校合作建立枫香、油松、落叶松等体胚发生体系,完成良种体胚苗规模化生产和多项相关专利。
“获奖番茄亲本全是从太空返回,并且过五关斩六将的佼佼者。”据李静介绍,此次参赛的航粉高糖是无限生长型番茄,生长势中等,早熟,具有浓郁的番茄风味,口感酸甜,回味悠长!目前已在北京、河北、辽宁、内蒙古、陕西等多地进行推广种植,并受到广泛好评!
进入果蔬丰收季,在神舟绿鹏的种植基地里,经过航天育种的番茄和辣椒已经挂上了枝头。从外观上看,这些航天植物与普通植物并无二致,但是口感、颜色、抗病性可以算得上“优等生”。“这种航粉高糖3号可以无限生长,糖度最高能达到10左右,普通水果番茄一般在8左右。”李静表示,这些进行航天育种的品种十分受高端市场的欢迎。
经济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环境恶劣的高海拔地区……通过航天育种技术选育出的蔬菜新品种也在逐渐走向大众餐桌。近年来,她认真落实社会责任,发挥公司科技优势,通过航天育种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在陕西、河北、云南、内蒙古、宁夏、西藏、辽宁、四川、甘肃等多个省区,结合当地需要,使相关扶贫攻坚项目顺利落地。
结合当地主栽作物品种,通过航天育种新品种引种示范和先进农业技术普及推广,将航天育种新品种辣椒、番茄、甜瓜、树莓等优势突出的品种引入当地,在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当地脱贫解困,振兴当地农业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将始终致力于种源创制、科技升级和产业发展,为夯实农业强国基础,助力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自己的贡献。”李静说。
上天入地创造优质种质资源
“太空育种”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三个国家成功地进行了空间搭载太空育种。”李静说。与传统育种不同,航天育种也叫“太空育种”“空间诱变育种”,是用航天器将农作物种子、组织、器官等材料送入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无法模拟的环境的诱变作用,使它们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
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的太空育种已有36年的历史,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1987年零星无源卫星搭载,到21世纪初发射育种专业卫星进行航天育种,搭载的生物材料范围和重量都有大幅增加。眼下,随着我国空间站的“上线”,我国太空育种也进入了空间站育种时代。
从太空带下来的种子,从外观上看不出什么变化,而这批“太空游客”会经历一代一代的筛选与淘汰、培育和观察,才能进入到大规模的种植过程,从选育到种植最少要6~7年。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航天育种最大优势是空间诱变材料的变异率高、育种周期短,可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创制出高产、早熟、抗病、耐胁迫等优良的种质资源。
开启学生探秘种子“太空之旅”
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科普展厅,几只五六米高像竹子似的巨大植物立刻就把大家的目光给吸引住了。它们已经失去了生机,甚至有些像农家烧的柴火,这么现代化的建筑里,为什么会放着这样格格不入的植物呢?这些植物叫芦竹,它们可来头不小,它们的祖辈是经历过太空环游的经过多代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种,最高能生长到六七米!
此外,李静还将这些专业的技术向学生群体进行普及,在他们的心中播撒下科技的种子。她组织领导团队申请了首批首都科普研学基地,开展了一系列校园和基地的科普研学活动,获中国科协等单位表彰。融合航天、农业和文旅元素的“一粒种子的太空旅行”特色主题活动受到广泛欢迎。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使其更近距离、更全面接触航天育种和现代农业,并从中收获更多知识,树立热爱科学的远大理想。
参观现代化大棚
“这些芦竹的祖辈两次到太空出差,选育出来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未来可能为我们国家能源事业带来不小贡献。”李静介绍,应用空间诱变育成的太空芦竹新品种因热值和产量高入选可再生非粮生物质能源植物,央企能源集团引种应用于电力行业,并锚定下一代清洁能源——氢能产业,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北青社区报副中心版组
文/刘睿韬
图/受访者提供
责编/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