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防控网格化管理的七大问题建议(关于社区防控网格化管理的七大问题建议和意见)
碧翰烽/文
疫情之下,各个地方多年来形成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对于落实到一线的排查、宣传、防控等大量繁杂的工作,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但是,在一些地方,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引起重视,从而更好更有效地发挥网格化管理的作用,使得社区防控越发精准、精细、专业、科学,才能防止一些极端偏颇的做法,以对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1、解决“多网合一”问题。
目前,在一些地方,网格化还不是一张网,而是多张网,比如有党建、综治、城管、应急、环保、食品安全等等各个方面的网格,不仅网格人员没能有效整合,而且网格划分的标准也不一样,工作也是各搞各的。这样一种条条的“网格”模式,显然不符合基层工作“块块”的特点,使得人财物等各种资源不能有效融合。
只有解决“多网合一”,才能有效发挥社区在网格化管理的统领作用,否则各个方面的网格人员,可能就只听从上级部门,导致各唱各的调。
2、建议将网格员纳入社区干部序列。
考虑到当前社区承接了上级部门在基层的工作事项,现有社区干部力量明显不足。为此,一些地方以专职网格员、大学生村官、辅警等形式,为基层弥补力量不足的问题。
现在,网格员主要分为专职、兼职两种,兼职的可能存在挂名的问题,可是专职网格员,又因为职业身份等问题,很难完全融入社区当中,社区居民的认可度也不高,工作效果并不一定特别好,甚至可能机关化、文牍化。实际上人也配了、钱也花了。
其实,完全可以考虑整合各个部门下放到社区的职责事项或工作力量与经费,将网格员直接纳入社区干部序列,以提高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融合度。
3、机关干部下沉网格应该制度化。
通过这次疫情防控,可以看到基层工作力量明显不足,有的素质也可能跟不上,比如对于法治、专业、信息化、宣传等方面能力的要求。
所以,各个地方都安排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下沉到社区、到网格。
记得在多年前,有不少地方曾经推行过“三官两员进社区”,即警官、法官、检察官,司法调解员、民政助理员。后来又推行过党员到社区报到等。
这其实都是一些比较好的办法,值得制度化坚持,平时就要多到社区做一些工作,应急时就能直接上阵,情况也非常熟悉。
不过,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要安排优秀干部到社区去,能干事、会干事,不能是去指挥、添乱的“大爷”;二是要赋予社区一定的考核监督权,就是对下沉干部的工作有权作出评价、评先的建议;三是安排的干部应尽量考虑就近、就家原则,也就是安排干部到自己所居住的网格内或附近的网格内。
4、要善于通过社会组织来动员社区群众。
每次遇到灾难的时候,社会公益组织都会有积极表现,令人敬佩,特别是捐资捐物。
如果在网格化管理当中,也能将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调动广大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就能提高社区防控的效率,自己管自己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有的公益组织人士对我说,同样是一个人,同样是一件事情,一个是单位的动员,一个是社会组织的动员,两者的效果可能就大不一样。
5、物业公司应该纳入社区治理重要内容。
城市居民小区的物业纠纷,一直居高不下。这里面有几个问题,一是小区业主委员会成立比较难;二是物业公司属于行业管理,社区对于小区物业的管理手段和方式比较缺乏。据有的社区介绍,小区业主的情况不太容易掌握,门也很难进,有的物业公司平时并不怎么配合社区。
建议将小区的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等,整体纳入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至少将物业公司的工作纳入社区的评价监督体系。如果管好了物业公司,小区的精准防控,就会很好做。
6、解决“以服务促管理”的问题。
此次疫情防控期间,在防控方面,措施还是比较到位,也比较硬核。但是在服务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管理效果会打折扣。
比如有的老百姓外出购物难,比如有的老百姓买口罩、买消毒物资比较难,比如特殊人员的困难问题等等。
而对于人员的精准掌握与防控,一个关键点就在于流动人员的服务管理。如何仅仅只从管控的角度,可能工作难度就很大,有的流动人员并不一定积极主动配合,如果多从服务方面想办法,干群关系也会好很多,效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7、信息化、大数据手段的运用问题。
如何充分发挥各地已有的社会治理信息系统、网格微信群、雪亮工程等各种数据采集、感知功能,特别是加强网格化管理各类基础数据、动态数据的采集,确保实现地方、部门、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大数据共享、分析与研判,而不只是单纯的运用此次疫情排查数据,不仅能减少重复工作,更能提高数据的广泛性、准确性、完整性,也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相信这一次疫情防控,会让不少地方更加审视基层治理方面存在的经验与教训,从而不断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